《舟中敌国》典故

网上有关“《舟中敌国》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舟中敌国》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舟中敌国》典故1

 舟中敌国

 “舟中敌国”的意思是说,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彼此之间都变成了仇敌。人们用“舟中敌国”告诫世人,不讲德行仁义,就会导致众叛亲离。“舟中敌国”,也作“敌国同舟”。比喻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可能叛离。

 此典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卫国人吴起善于用兵。起初,他在鲁国当将军。后来,鲁国国君有些不信任他。吴起听说魏文侯比较贤明,就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吴起转而侍奉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黄河泛舟顺流南下。走了一段路程以后,魏武侯回头对吴起说:“美极了,我们的山河是多么雄伟而稳固!这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定在于德行如何,而不在于山川的险峻。舜时代,南方的部落有苗氏,虽然左靠洞庭湖,右有鄱阳湖的险阻,地形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不修德政,不行仁义,结果还是被禹灭亡了。夏末代王夏桀统治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临伊阙山,北靠长达四十里、仅有三步宽的羊肠坂道。但由于夏桀为政不仁,虽然拥有险要的地势,最后也被商汤放逐了。殷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恒山),南临黄河。由于殷纣王不修德政,周武王还是将他杀掉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昌盛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是否险要。如果君王您不修德政,坐在这条船里的人也都会成为您的仇敌的。”魏武侯听后说:“你说得完全正确。”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太守,吴起在魏国的声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舟中敌国》典故2

  典源出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 《东观汉记》 曰:“吴汉性忠厚……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功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敌国。’”卷三三六作“隐若一敌国矣。”

  释义用法

 吴起对魏武侯讲,国君靠仁德不靠山川险要,如果不修德,连同船的人都会成为敌国。后以此典指众叛亲离; 也指竞争的对手; 亦形容乘船。

  用典形式

 同舟虽敌 清·黄遵宪:“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深。”

 同舟敌国 清·黄遵宪:“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敌国同舟 清·黄遵宪:“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敌国舟中 唐·柳宗元:“羌胡 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隐若一敌国 宋·陆游:“后生可谓要有人,谁能隐若一敌国?”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说苑》原文鉴赏

吴起变法是战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变法行动,发生在楚国,但是吴起变法却也是古代历史上众多失败的变法之一。我们都知道,变法必然是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的,他们面对这样的局面,即便是当时没办法发作,也一定会找机会阻止变法,这一点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就在于两次变法的最后结局,虽然两个人都因为变法而死,但是变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

1.吴起变法简介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

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楚肃王继位后,按律法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经过变法运动,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尤其是在军事上,主要表现为:

向北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

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此外,其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2.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

首先来谈谈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相同点。

其一、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发生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变法,变法的整体环境是一致的;

其二、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在国力较弱,列国屡屡入侵的情况下进行的,君主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受制于旧制度和旧贵族势力的影响;

其三、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非本国人主持的变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最终变法者却没有落得好下场,死于旧贵族之手。

其次来看看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不同点。

其一、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所发生的地点是不同的,吴起变法发生在楚国,而商鞅变法是发生在秦国。

其二、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在执行度上是不同的,吴起变法虽然是破旧制、破除封建贵族,但一定程度上来说,吴起变法没有商鞅变法来的更为彻底,比如说在商鞅变法中是严禁买官的,而在吴起变法的制度之中,只是严禁了重要官位的买卖,一般官位还是可以进行私下买卖的。

其三、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结果是不同的。吴起变法随着楚悼王的逝世,吴起被旧贵族杀害而终结,虽然对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还是停滞不前。商鞅变法中,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商鞅之法并没有因为秦孝公和商鞅的死亡而停止,相反地得到了更为彻底的推广。

3.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吴起变法,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变法运动,但它的持续时间却短的还来不及追忆便结束,那么吴起变法为何时间会这么短,吴起变法为何最终以失败告终,吴起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谈到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吴起这个人了。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吴起,出生于前440年,诞生的国家是卫国,他的一生侍奉过三个国家的君主,分别是鲁国、魏国和楚国。吴起出生家庭大富大贵,可以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而且他一心希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所以在他小时候就耗费了很多金钱用来谋求官职,但最后却败光了所有的家产,吴起杀死了讥笑他的人,并逃亡鲁国,正式开始了他的为政之路。从这点上来看,吴起是一个生性极为残暴的人,而且极为记仇,这是变法者的人物性格。

那么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如下总结:

其一、吴起是一个空降兵,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楚国人,而是从魏国逃亡到了楚国的,所以他在楚国没有根基,有的只是国君的支持而已;

其二、吴起变法算是一场强制性推行的变法,为了这个变法,吴起得罪了太多的权贵,可以说吴起在变法之中树敌太多;

其三、吴起并没有依托于百姓,虽然他为了楚国百姓谋得了很大的晋升空间。

综上三点,吴起变法注定了会走上失败之路,依托于国君,当国君去世之后,旧势力的反扑是极其巨大的,吴起最终也死于旧势力之手。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说苑》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

指 武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 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减,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剑利则士多剽悍,倡优拙则思虑远也,吾恐楚之谋秦也。”此谓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

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 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与师伐徐,残之。徐偃王将死,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夫古之王者其有备乎?

吴起为苑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王不知起不肖,以为苑守,先生将何以教之?”屈公不对。居一年,王以为令尹,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起问先生,先生不教。今王不知起不肖,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为之也!”屈公曰:“子将奈何?”吴起曰:“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馀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屈公曰:“吾闻昔善治国家者不变故,不易常。今子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馀而继其不足,是变其故而易其常也。且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泆之事也,行者不利。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 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主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 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不可更已! 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

春秋记国家存亡,以察来世,虽有广土众民,坚甲利兵,盛猛之将,士卒不亲附,不可以战胜取功。晋侯获于韩; 楚子玉得臣败于城濮;蔡不待敌而众溃。故语曰:“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 先轸不能战不教之卒;造父王良不能以弊车不作之马,趋疾而致远;羿逢蒙不能以枉矢弱弓,射远中微; 故强弱成败之要,在乎附士卒,教习之而已。”

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本惠未袭,不可以制末,是以春秋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华而后夷狄。及周惠王,以遭乱世,继先王之体,而强楚称王,诸侯背叛,欲申先王之命,一统天下。不先广养京师,以及诸夏,诸夏以及夷狄,内治未得,忿则不料力,权得失,与兵而征强楚,师大败,撙辱不行,大为天下笑。幸逢齐桓公以得安尊,故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本惠未袭,不可以制末。

将帅受命者,将帅入,军吏毕入,皆北面再拜稽首受命。天子南面而授之钺,东行,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故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闻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故必死,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此之谓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 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 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待也; 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 万人必死,横行乎天下,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

田单为齐上将军,兴师十万,将以攻翟,往见鲁仲连子。仲连子曰:“将军之攻翟,必不能下矣!”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齐婴儿谣之曰:“大冠如箕,长剑拄颐,攻翟不能下,垒于梧丘。”于是田将军恐骇,往见仲连子曰:“先生何以知单之攻翟不能下也?”仲连子曰:“夫将军在即墨之时,坐则织蒉,立则杖插,为士卒倡曰:‘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何党□矣。’故将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淄上之宝,金银黄带,驰骋乎淄渑之间,是以乐生而恶死也。”田将军明日结发,径立矢石之所,乃引枹而鼓之,翟人下之。故将军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枝体也,心犹与则枝体不用,田将军之谓乎?

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智伯曰:“吾闻田恒新得国而爱其民,内同其财,外同其勤劳,治军若此,其得众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

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武威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 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不将也。

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尉,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建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徒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祁。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以斩之,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后至渭城令,死。至今渭城有其祠也。

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芴穆无穷,变无形像,复柔委从,如影与响,如狗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闾不及鞈,呼不及吸,足举不及集。相离若蝉翼,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以小况大。用兵之道,其犹然乎?此善当敌者也。未及夫折卫于未形之前者,揖让乎庙堂之上而施惠乎百万之民,故居则无变动,战则不血刃,其汤武之兵与!

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从焉。孔子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尔志。丘将听之。”子路曰:“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闻乎天,旌旗翩翻,下蟠于地。由且举兵而击之,必也攘地千里,独由能耳。使夫二子为从焉。”孔子曰:“勇哉士乎!愤愤者乎!”子贡曰:“赐也,愿齐楚合战于莽洋之野,两垒相当,旌旗相望,尘埃相接,接战构兵,赐愿著缟衣白冠,陈说白刃之间,解两国之患,独赐能耳。使夫二子者为我从焉。”孔子曰:“辩哉士乎!倦倦者乎!”颜渊独不言。孔子曰:“回! 来! 若独何不愿乎?”颜渊曰:“文武之事,二子已言之,回何敢与焉!”孔子曰:“若鄙,心不与焉,第言之!”颜渊曰:“回闻鲍鱼兰芷不同箧而藏,尧舜桀纣不同国而治,二子之言与回言异。回愿得明王圣主、而相之,使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锻剑戟以为农器,使天下千岁无战国之患,如此则由何愤愤而击,赐又何倦倦而使乎?”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子路举手问曰:“愿闻夫子之意。”孔子曰:“吾所愿者,颜氏之计,吾愿负衣冠而从颜氏子也。”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吾欲小则守,大则攻,其道若何?”仲尼曰:“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民之众皆君之畜也,君将谁攻?若朝廷无礼,上下无亲,民众皆君之仇也,君将谁与守?”於是废泽梁之禁,弛关市之征,以为民惠也。”

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 伐过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 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薹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予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予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

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吴必夜至,甲列垒坏,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而远。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

齐恒公之时,霖雨十旬。桓公欲伐巢陵,其城之值雨也,未合。管仲成朋以卒徒造于门,桓公曰:“徒众何以为?”管仲对曰:“臣闻之,雨则有事。夫漅陵不能雨,臣请攻之。”公曰:“善。”遂兴师伐之。既至,大卒间外士在内矣,桓公曰:“其有圣人乎?乃远旗而去之。”

宋围曹,不拔。司马子鱼谓君曰:“文王伐崇,崇军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

吴王阖庐与荆人战于柏举,大胜之,至于郢郊,五败荆人。阖庐之臣五人进谏曰:“夫深入远报,非王之利也,王其返乎?”五将锲头,阖庐未之应,五人之头坠於马前,阖庐惧,召伍子胥而问焉。子胥曰:“五臣者惧也。夫五败之人者,其惧甚矣,王姑少进。”遂入郢,南至江,北至方城,方三千里,皆服于楚矣。

田成子常与宰我争,宰我夜伏卒,将以攻田成子,令于卒中曰:“不见旌节毋起。”鸱夷子皮闻之,告田成子。田成子因为旌节以起宰我之卒以攻之,遂残之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请兵于鲁,鲁不与,桓公怒,将攻之,管仲曰:“不可,我已刑北方诸侯矣。今又攻鲁,无乃不可乎?鲁必事楚,是我一举而失两也。”桓公曰:“善。”乃辍攻鲁矣。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黄尧诛四凶以惩恶,周公杀管蔡以弭乱,子产杀邓析以威侈,孔子斩少正卯以变众,侫贼之人而不诛,乱之道也。易曰:“不威小,不惩大,此小人之福也。”

五帝三王教以仁义而天下变也,孔子亦教以仁义而天下不从者,何也?昔明王有绂冕以尊贤,有斧钺以诛恶,故其赏至重,而刑至深,而天下变。孔子贤颜渊,无以赏之,贱孺悲,无以罚之; 故天下不从。是故道非权不立,非势不行,是道尊然后行。

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于东观之下,门人闻之,趋而进,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贡后至,趋而进,曰:“夫少正卯者,鲁国之闻人矣,夫子始为政,何以先诛之?”孔子曰:“赐也,非耳所及也。夫王者之诛有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辩而险;二曰言为而辩;三曰行辟而坚; 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皆有辩知聪达之名,而非其真也。苟行以伪,则其知足以移众,强足以独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诛。夫有五者之一,则不免于诛。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诛之也。昔者汤诛蠋沐,太公诛潘址,管仲诛史附里,子产诛邓析,此五子未有不诛也。所谓诛之者,非为其书则攻盗,暮则穿窬也,皆倾覆之徒也!此固君子之所疑,愚者所惑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之谓矣。”

齐人王满生见周公,周公出见之曰:“先生远辱,何以教之?”王满生曰:“言内事者于内,言外事者于外,今言内事乎?言外事乎?”周公导入。王满生曰:“敬从。”布席,周公不导坐。王满生曰:“言大事者坐,言小事者侍。今言大事乎?言小事乎?”周公导坐。王满生坐。周公曰:“先生何以教之?”王满生曰:“臣闻圣人不言而知,非圣人者虽言不知。今欲言乎?无言乎?”周公俛念,有顷,不对。王满生借笔牍书之曰:“社稷且危,傅之于膺。”周公仰视见书曰:“唯! 唯! 谨闻命矣。”明日诛管蔡。

[鉴赏]

《说苑》,刘向著。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明人辑有《刘中垒集》。刘向校书时收录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中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分类纂辑,并夹有议论,借题发挥,著成《说苑》。

《说苑》共20篇,本文收入的《指武》为第15篇。《指武》通过众多而详实的战争史实,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各个方面的看法。关于武备,他认为:“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关于军队的基础,他认为“强弱成败之要,在乎附士卒,教习之而已”。就是说,军队强弱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经过严格训练、素质很好的士兵。关于将领,认为“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闻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故必死”。关于勇敢精神,认为军人要有“视死如归”的气概。他说:“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依靠这种精神,就能所向无敌:“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抵御)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关于用兵,他认为,军队行动应当神速,做到“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穆无穷,变无形像,复柔委从,如影与响,如狗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阊不及鞈,呼不及吸,足举不及集。”这段话的大意是:用兵如同舞剑,一有逼迫马上产生反应;一有感觉,马上就有行动。疾如闪电,变化无穷,如影随身,如车轮紧随马蹄,象呼气等不及吸气,象举脚来不及靠摆,迅速解决问题。关于国防战略,他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说:善当敌者,“未及夫折冲于未形之前者,揖让乎庙堂之上而施惠乎百万之民,故居则无弯动,战则不血刃,其汤武之兵与!”这是说,善于抵挡敌人的人,最好是能在未和敌人冲突之前就挫折敌军的战斗意志,或者在庙堂上和敌人行宾主相见之礼,用和谈的方式消弭战祸于无形之中。这样岂不更能施恩惠给国内千百万人民吗?所以这样在平时就不会有变乱发生,战争的时候也不必流血,这大概就是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吧!

《指武》篇谈武论兵,确有一些独到见解,富于哲理,而且以大量的历史作为佐证,读了不仅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军事史料,还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由于《说苑》不是一部专门的军事著作,尽管《指武》篇是讲军事的,但内容仍然比较杂乱,其中有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阅读时应注意分析。

1、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3、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5、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

关于“《舟中敌国》典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1923.html

(12)
访客的头像访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客的头像
    访客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 访客
    访客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舟中敌国》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舟中敌国》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舟中敌国》典故1...

  • 访客
    用户072803 2025年07月28日

    文章不错《《舟中敌国》典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