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州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
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三藩之乱背景: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
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时让给吴三桂去镇守。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带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乱原因:拥兵自重。
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顺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运饷,年需两千余万。邻近诸省运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吴三桂自恃势重,益骄纵,踞明桂王五华山旧宫为藩府,增崇侈丽,尽据明黔国公沐氏旧庄七百顷为藩庄,圈占民田,迫令“照业主例纳租”,并“勒平民为余丁”,“不从则诬指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广征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垄断其利,所铸钱,时称“西钱”。
吴三桂专制云南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达赖喇嘛,互市茶马,蒙古之马由西藏入云南每年数千匹。他遍布私人于水陆要冲,各省提镇多有心腹。部下将士多为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勇健善斗。其子吴应熊为额驸,朝政巨细,可以旦夕密报。于是,吴三桂自以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终究不会从他手中夺去云贵。
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又广集宵小之徒,因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尚可喜在广东令其部属私充盐商,私市私税。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尚可喜对清廷比较效忠,但年老多病,将兵事交给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骜,横暴日甚,招纳奸宄,布为爪牙,妄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杀,常在其父面前持刀相向,所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据一方,互通声气,广布党羽,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势力。
矛盾众多:以往史学界对三藩之乱众说纷纭,或者认为它是一场“清廷与‘老牌奴才’之间的‘大火并’”,或者认为它是明清之际民族矛盾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需要对三藩之乱的性质再做一些分析和考察。三藩在变乱后发布的檄文中,指斥清朝统治者“窃我先朝神器,变中国冠裳”,声称要“共奉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这正是利用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三藩之乱经过:清廷撤藩。
康熙帝决定撤消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康熙帝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请命平西王仍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经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康熙帝遂诏令尽撤全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意志。经户、兵二部确议,吴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应俱迁移。疏下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多以为三藩不可迁移。唯有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力请徙藩。康熙帝再命议政王贝勒大臣及九卿科道会同研议,画一具奏。诸王以下所见不一,仍持两议。康熙帝考虑到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吴三桂、耿精忠疏请移藩,实迫于形势,并非本意。吴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云南之先例。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与其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禁遏邮传,只许入而不许出,并勾结他省旧部,又与耿精忠联络应和,准备叛乱。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礼部侍郎哲尔肯等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等赴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谕,会同该藩督抚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陕西总督鄂善总督云南军务,宁夏总兵官桑额提督云南军务。此时吴三桂与其党羽正日夜加紧密谋。侍郎哲尔肯、学士傅达礼等即至云南,催促起行。吴三桂表面拜诏,而屡迁行期,反谋益急,而难于举兵之名。
欲立明朝后裔以号召天下,但缅甸之役及杀害永历帝无可自解;欲至中原腹心之地举兵,又恐日久谋泄。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兵江南: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桂,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天下响应:清政权统一大陆后,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朝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相持阶段: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食,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平定云南: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3年(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隆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三藩之乱影响: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灭亡了台湾的明郑政权。至此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抗清实力。从此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复存在。此后,清廷才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三藩之乱争议:康熙盲目“撤藩”引发灾祸。由于康熙盲目的做法把吴三桂逼上了绝路。被逼上了绝路的吴三桂绝对不会束手就擒。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开始了。所以说,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错误的。其实,不仅如此,如果从中国历代强盛王朝撤藩的历史来看,康熙此举,也是十分冒险的。如果康熙皇帝多读一些历史书,他就会发现,大清以前的历代强盛王朝,其实都存在着如何撤藩的问题。武力撤藩,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清军在战争期间的暴行: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清史稿。王骘传》里记载的王骘在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这个时期四川人口的损失,平民的死亡显然和清军是脱不了干系的。其实不仅是四川,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知县曹鼎新说“自甲寅吴逆倡乱,……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这里说的就更明确了“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联系到清军一向有屠杀平民的传统,再加上清朝方面的官员也不会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这类记载的真实性是没有疑问的。
三藩之乱评价: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的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康熙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大明秘史的历史事件
你好 那么我就从崇祯九年开始吧 崇祯九年一年里以及崇祯十年一年里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在下面了
滁州之战
崇祯九年(1636)正月,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率部东围庐州,取含山、和州。初六日,连营数十里攻滁州。初八日,总理卢象升率总兵祖宽、游击罗岱等诸道兵驰援滁州,与农民军大战于城东五里桥。农民军战不利,连营俱溃,北退五十里,被斩一千二百余级,从朱龙关至关山,积尸埴沟委堑,滁水为不流。农民军失利后,北渡逼泗州、徐州,复转入河南。月末,部分起义军自南山还商、雒。二月十一日,卢象升奏捷,斩六百七十六级,夺马骡四百余匹。
宁夏兵变
崇祯九年(1636)二月初十日,明驻守宁夏(今宁夏银川)士兵,因兵饷无措,发生兵变。饥兵群起围攻官署。巡抚右佥都御史王楫因不能措饷,饥兵索饷无着,乃鼓噪而杀之。兵备副使丁启睿率军镇压,捕获为首者七人,立即处斩,兵变才被抚定。
山西大饥荒
崇祯九年(1636)二月,山西在遭受连年的旱灾、虫灾后,三月,又发生大饥荒。时饥民无粮,只得食树皮、草叶。树皮、草叶尽,乃人相食。临近山西的河南南阳,也发生饥荒。唐王聿键奏河南南阳饥,甚有母烹其女以食者。崇祯帝乃下诏发三千五百金赈济山西、南阳,并免山西被灾州县新旧二饷。
皇太极称帝
崇祯九年(1636)四月十一日,后金国汗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以是年为崇德元年;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次日,清太宗率百官祭太庙,尊奉父努尔哈赤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祖父到始祖都尊奉为王。十天后,清太宗大封其臣属。其诸兄弟子侄、诸外藩蒙古贝勒,及明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封为王。清太宗即位之典持续约二十余天,礼仪多仿汉制。
崇祯帝诏令天下
崇祯九年(1636)五月初十日,崇祯帝诏告天下:朕仰承天道,俯御万方,念此军民,谁非赤子,只因官贪吏狡,年岁凶荒,致饥寒所迫,甘作非为。一二无知,渐至胁从遂众。数年来亡辜被僇,不知其几。朕痛心恻念,寝令靡宁。目今在豫者已困饥深山,在陕者零星窜伏。行将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难分,虽指示生路,犹恐各官举行未善,若辈猜惧多端,或疑将领计诱杀降,或疑有司分别看待,或虑日后奸棍诈害,或虑目下生业销亡。种种深情,良可矜悯,为此再颁赦书,遣官驰谕,各抚按大书榜示,从俗开导。如在悔罪投诚,弃邪归正,即称救回难民,逐一查明籍贯,本地编入保甲。在各省分起护归,各安井里之乐,永消反侧之心。道府有司,即以难民收复多寡安插得所为殿最,违者指参重治。其或才力出众,愿向督理军前奏用者,听其图功自见。一体叙录;如怙终不悛,即合国夹剿,务尽绝根株,无滋余孽。抚顺剿逆,朝廷法实无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诏布遐迩,咸使闻知。
清兵入喜峰口
崇祯九年(1636)五月三十日,请太宗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八旗兵十万攻明。六月二十七日,阿济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县北)。明巡关御史王肇坤拒战,兵败而死,明军退保昌平(今北京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大同总兵王朴驰援,击斩一千一百零四人,俘获一百四十三人。
清兵入昌平
崇祯九年(1636)七月初,京师戒严。崇祯帝急令内臣李国辅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用守固关。几天后,又命成国公朱纯臣巡视边关。五日,清兵会于京畿延庆入居庸关,十七日,清兵自天寿山后突现昌平城下,攻昌平城。降人内应,清兵陷昌平,明总兵巢丕昌降,户部主事王桂、赵悦,判官王禹佐、胡惟弘等被杀。
清兵攻顺义
崇祯九年(1636)七月,清兵入京畿,攻陷昌平后,又相继攻下良乡(今北京房山)、围攻顺义(今属北京)。明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城守。城陷,荩与国器、时雨等皆死之。清军乘势,又攻下宝坻(今属天津)、定兴、安肃(今河北徐水)、大城、雄县、安州等近畿州县。
卢象升会诸将于凤阳
崇祯九年(1636)正月初一日,兵部侍郎总理川陕七省军务卢象升大会诸将于凤阳。卢象升上言崇祯帝,提出围剿农民起义的方略。其一:总督、总理宜有专兵专饷。批评事急而后调兵,情危而后增兵;兵至、兵集而后议饷、清饷,要求加重督、理之权。其二,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以增其力。其三,各省抚臣,俱要担起封疆重任,不得一有警,即求援求调。其四,台谏诸臣不能不问难易、死生,求全责备,使督抚大臣虽有长材,无从展布。象升言切中机宜。
张献忠攻襄阳
崇祯九年(1636)秋十月,张献忠自均州(今均县西)、老回回自新野、蝎于块自唐县(今唐河)拥众二十万,同时出兵。十三日,攻襄阳。农民军大败总兵秦翼明。湖广震动。献忠佯攻襄阳,转而与罗汝才、老回回、闯塌天等沿江东下。
唐世济下狱
唐世济,生卒年不详,浙江乌程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累官至大理寺丞。天启元年(1621)二月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天启三年五月乞休归。天启五年三月起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六月改添设兵部右侍郎,十一月迁兵部左侍郎,不久即削籍夺诰。崇祯元年(1628)十月起复原官,二年三月再罢。崇祯五年六月复改南京右都御史。崇祯七年八月擢左都御史。崇祯九年十一月以荐原兵部尚书霍维华下狱。崇祯十年闰四月戍边。弘光元年(1645)正月起攻南京左都御史管右都御史事。
候恂下狱
候恂,生卒年不详,字若谷,河南商丘人。万历时中进士,天启、崇祯时历官御史、贵州巡抚、户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职。曾督军昌平。崇祯六年(1633)五月任户部尚书,为温体仁所排斥,崇祯九年十二月初三日被免职,后又于崇祯十五年起用为督师,围剿农民军。及开封被李自成攻破,罢官。
洪承畴败李自成于陇州
崇祯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从米脂率部向西南,渡泾河,过渭水,深入汉中。总督洪承畴闻警,调兵围堵。七月,李自成攻徽州,破两当,逼阶州。九月,农民军攻凤翔。十月初,李自成与蝎子块、过天星合营驻于陇州。十二月,总督洪承畴率军与李自成等战于陇州(今陕西陇县西南)。李自成兵败,率部退走庆阳、凤翔。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二日,浙江、江西、湖广左布政使姚永济、朱之臣、曾道唯,苏州知府陈洪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夏,各逋赋,夺官视事,勒限完复。
加派输纳事例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六日,工部尚书刘遵宪,为了加强对清兵的防御而培筑京城,上加派输纳事例。
朝鲜降于清朝
崇祯十年(1637)正月,清太宗皇太极亲征朝鲜,责其渝盟助明之罪。清军势如破竹连克义州、安州,直逼都城平壤。朝鲜国王李宗惧,率长子及百官遁南汉山,令次子携眷属避于江华岛,向明求援。明命总兵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清军渡汉江,直抵南汉城西驻营。清太宗遣使谕降。未几,李倧知江华岛陷,援兵皆败,二月乃献上敕印,降于清。三月,明军出海。越数日,才知属国朝鲜已降清。
明军兵败鄷家店
崇祯十年(1637)三月,张献忠率军自潜山出,连破太湖、蕲州(今蕲春南)、黄州(今黄岗)等地。二十五日,献忠率军与明军大战于太湖之鄷家店。献忠以数万兵围明军数重。又遣将统军阻击史可法等援军。时天雨,农民军从四面进攻,短兵相接,斩明将潘可大等四十余人。明军大败,损兵六千余。献忠率军乘胜东取和州、含山、六合等地。
清兵攻克皮岛
崇祯十年(1637)初,清太宗征朝鲜。朝鲜告急,明遣总兵陈洪范统舟师赴援。二月,明军始行,闻朝鲜降。四月初九日,清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攻铁山皮岛。山东巡抚告急于朝。帝令洪范及总兵沈世魁坚守皮岛。世魁败于清军,与洪范退守石城岛。副将金日观统将及士卒与清兵激战七昼夜,力不支,皆战死,皮岛遂陷。
张献忠罗汝才攻安庆
崇祯十年(1637)正月,张献忠、罗汝才等出湖广与号称革左王营的左金王、革里眼合。初六日,连营百里逼安庆,“烽火达淮扬”南京大震。明安庆巡抚张国维告警。别部攻滁州。崇祯帝诏左良玉、马爌、刘良佐合兵救援。张献忠等与明军大战于安庆城下,失利。献忠等退守潜山天王古寨。
张献忠军攻潜山
崇祯十年(1637)二月,张献忠军攻皖不克,退走庐江。二十七日,张献忠军攻潜山。明副使史可法与左良玉等将率兵在枫香驿击败献忠军。总兵马爌与刘良佐也连败农民军于庐江六安。献忠率军退守潜山之天堂寨。明安庆巡抚张国维檄总兵左良玉搜山,良玉不应,放兵掠妇女,屯兵月余,竟北去。
杨嗣昌建四正六隅策
崇祯十年(1637)三月,兵部尚书杨嗣昌至京师,帝召对。嗣昌博涉文史,多识先朝掌故,且工笔札,有口才。帝与语,大信爱之,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说:恨用卿晚。嗣昌乃议大举征讨农民军。请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官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四正六隅合为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专事征讨。为实现四正六隅策,又议赠兵十二万,剿饷二百八十万。措饷之策有四:一为因粮,因旧额量加,额输六合,石折银八钱,份地不与,岁得银一百九十二万九千余两。二为溢地,土田溢原额者,核实输赋,岁得银四十万六千余两。三为事例,富民输资为监生。四为驿递,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两充饷。议上。思宗皆允,并改因粮为均输。布告天下。
李自成奔秦州
崇祯九年(1636)夏,李自成败明延绥总兵俞冲霄,攻取米脂、延安、绥德。自成衣锦昼游,往拜父老乡亲,从者益众。崇祯十年正月,李自成率军从凤翔渡渭河,在宝鸡击败明军,进至泾阳、三原,过天星、蝎子块皆来会。未几,陕抚孙传庭、总兵曹变蛟来攻,连战七日,自成军败。蝎子块降于明;过天星走河南;自成率其余十七部集渭南。五月十一日,自成避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夹击,率师奔秦州。
李自成入四川
崇祯十年(1637)九月二十七日,李自成、过天星等围攻汉中府城(今南郑县)。会洪承畴来救,撤围向西南走。二十八日,闯将自成等攻克宁羌州(今陕西宁强县)。十月初二日,自成与过天星、混天王等九部分三路,分别由七盘关、阳平关、梨树口入川。初四日,自成等入关。初八日,破昭化。十二日,攻剑州。十四日,自成等又三分其军,分别往攻绵州(今绵阳)、盐亭、江油。十六日,自成等兵围成都,七日不下乃去,连下川中三十余州县。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关于“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201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三...
文章不错《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