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

网上有关“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808年,贝多芬在《合唱幻想曲》中再一次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唱的是库夫纳的诗。《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第九交响曲》的一次尝试,后来贝多芬说过,“《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却比前者大很多”。由此可见,贝多芬想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就开始了,经过了30年的努力,最终才在《第九交响曲》中完成。尽管在前三个乐章已经埋下了伏笔,每一乐章的音乐素材都在暗示、隐现、趋向它的到来,但是在从来没有加入人声的交响曲中,合唱部分何时引进以及如何引进,还是让贝多芬煞费苦心。贝多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推敲,最终写下了定稿。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暴风骤雨般的急板,引出了低音弦乐的宣叙调,然后依次重温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每次都被宣叙调打断,它就好像是在说:不要再重弹旧调,要另创新声。这时《欢乐颂》的合唱主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先由低音弦乐奏出,然后由弦乐接应,最后扩大到整个乐队。紧接着,又是一段急板,但这次的宣叙调,由男中音代替了低音弦乐,他唱到:“啊,朋友们,别再唱这些调子了,让我们愉快地、充满欢乐地歌唱吧。”于是《欢乐颂》的合唱一领众唱。这样的表现手法,确实是神来之笔,无怪瓦格纳要说:“低音乐器上强有力的宣叙调,几乎超出了纯音乐的极限,它挺身而起,好像是在催促别人出头露面,我们的大师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为绝对必要的人声和歌词开路,不能不使人叹服。”

第九交响乐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

关于“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尔安]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2032.html

(13)
尔安的头像尔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尔安的头像
    尔安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尔安”

  • 尔安
    尔安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808年...

  • 尔安
    用户072806 2025年07月28日

    文章不错《贝多芬写欢乐颂的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