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jiēláizhīshí

意思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

《礼记·檀弓》

嗟来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士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

《礼记·檀弓下》:“ 齐 大饥, 黔敖 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默敖 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羊子 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 盗水 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美国人在 北平,在 天津,在 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亦省作“ 嗟来食 ”、“ 嗟食 ”。

清 陈睿思《赠张永夫》诗:“途穷猒见俗眼白,饿死不食嗟来食。”

唐 李绅《却到浙西》诗:“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齐大饥⑴。黔敖⑵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⑶之。有饿者,蒙袂⑷,辑屦⑸,贸贸然⑹来。黔敖左奉⑺食,右执⑻饮,曰:“嗟⑼!来食!”扬其目⑽而视之,曰:“予⑾唯⑿不食嗟来之食⒀,以至于斯⒁也!”从而⒂谢⒃焉,终⒄不食而死。(据《礼记》改写)

出处:《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翻译: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好心赈济灾民,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给饥饿的人吃。有一个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晕晕乎乎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大声冲他吆喝说:“喂!来吃吧!”没想到那人却瞪视着黔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最终谢绝了他(黔敖)最终饿死了。曾子认为这个灾民太固执了。他说:如果别人不客气地招呼你,你可以走开,但当别人已经道歉时,你就应该吃了。

(1)大饥:严重的饥荒。

(2)黔敖:春秋时齐国的贵族。

(3)食(sì):动词,给……吃

(4)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

(5)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辑,拖。

(6)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7)奉:同“捧”,这里指拿着。

(8)执: 端。

(9)嗟:喂,叹词,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10)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

(11)予:代词,“我”。

(12)唯:在句中起连接作用,“因为”。 上文有2个(11)重复,请注意!

(13)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恩赐。

(14)斯:此,这种地步。

(15)从:跟随在后

(16)而:连词,表前后两件事的相因关系。

(17)谢:表示歉意,解释为:道歉。(18)终:到底。

齐国发生严重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水,说道:“喂!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最终,他不吃黔敖的食物,被饿死了。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但是做人也不能太死板,那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要有尊严,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再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格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启示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孟子》一书。因为齐宣王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主张,孟子气愤而去,齐王派使者挽留孟子。孟子慷慨陈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又讲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体现了战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独立人格。现在意保留原意,指有骨气的人拒绝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相比那种更为羞辱?个人认为,跨下之辱更甚之。正因为韩信能忍受跨下之辱最终才得以成就大业,衣锦还乡。因此,如若一个人有志气,嗟来之食并非不可食也,食嗟来之食也并不代表就肯定没骨气。何况,黔敖最后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礼而道歉,连曾子听到这件事后也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

1、《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2、本文塑造的宁可饿死也要维护人格尊严的齐人形象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嗟不读“cuō”不写作“蹉”或“磋”。

语法:偏正式

近义词:残羹冷炙、残羹剩饭、残羹剩汁

折叠例句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乐羊子妻传》:“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

嗟来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示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近义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英文:food handed

out in contempt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2810.html

(11)
访客的头像访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客的头像
    访客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 访客
    访客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jiēláizhīshí意思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出处《礼记...

  • 访客
    用户080605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