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春节习俗和大陆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

网上有关“台湾的春节习俗和大陆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台湾的春节习俗和大陆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无论有多少个各式各样的节日,春节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总是最不可忽视的。过年了,我们总是忙着营造过年的心情和色彩;过年了,家人团圆、亲友拜年、贴“福”字,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宿……对未知的来年我们充满了期待,希望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希望不好的东西越走越远。介绍春节习俗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在这里我想为大家介绍的是宝岛台湾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与大陆既密不可分,又稍有区别。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1个月。下面分别介绍一些重要的日子及习俗。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现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清屯也就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除夕和大陆一样,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日子,习俗相当多。辞年除夕会先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粿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避债戏与讨债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凡负债过年无法偿还的人,便跑到寺庙的戏台前,躲进人群中看戏。依照风俗,债主就不能问他讨债。若讨债者硬间至“避债戏”台下找人要钱,就会引起公愤,遭至群众围殴,自讨没趣。这台戏要通宵达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负债者也就顺利地过完年。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就叫做“讨债灯”。但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围炉除夕之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围炉时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一定要吃“长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长寿)、“韭菜”(“韭”与“久”谐音,吃的时候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才能“久久长长”)。此外,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强之意,吃完后蚶壳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细,应以原形煮食。守岁吃完年夜饭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谓之为“守岁”。据说如此可以祈求双亲长寿,所以又叫“长寿夜”。“不睡”的闽南语是“不睏”,而“睏”与“困”谐音,所以“守岁”也是静待一个“不困穷”的新春来临。初一的礼俗正月初一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 12O岁)。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发财。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快长大)。对**言:食甜给你嫁好夫。一般朋友间言:新年大赚钱。初一也是元始天尊和弥勒佛的诞生日,还是释迦如来降魔之日。信徒们除祭拜自家的神佛之外,还各自带着牲醒,赴庙烧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着新装出游,称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钱的意思。按照民间传统,出行的方向,必须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配合天干地支等历书,找出吉方吉时。初一迈出的第一步,一定要朝吉方走。初一的禁忌极多。比如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不过现在这些封建的礼数也逐渐削弱了。出行祭桥神台湾中部至今仍流行“出行祭桥神”的习俗。即在新年开车出门的人,都会准备许多四方金及土地公金,每经过一个桥梁或隧道时,都要丢置一些在桥头或隧道口,以祈全年开车平安。以前,人们必须准备香及金纸,至桥头焚香烧金祭祀桥神,以感谢并祈求桥神保佑通行平安。有的地方仅烧香,金纸用线绸线绑着放在桥头上,俗称“压金”,为替桥换新光彩之意。现今在苗栗、台中、新化、南投等几个县;虽仍维系着这个习惯,但驾驶者连车都不停,遇桥头便把金纸一丢,毫无敬意可言,加上每一叠金纸数量不少,每每造成桥头的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上无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台湾还保留着闽南一带的传统信仰,认为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诞辰。天官大帝是三官大帝之一,三官指的是上元赐福夭官紫微大帝、中元赫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阳大帝。因此正月十五又叫上无节。还有一些称法,如“灯节”、“元节”、“小过年”等。台湾过上元节的风俗礼节也很多,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大过年”的春节。如吃元宵、逛元宵灯会、迎花灯、猜灯谜、拜三界公、迎玄坛爷。元宵节到处都张灯结彩,舞龙弄狮,大放焰火,竞赛龙灯。有的地方还举办南音大会唱、诗歌竞赛、赛花盛会。通宵达旦,笙歌燕舞;大小寺庙香火线绕、锣鼓喧天,使春节活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台湾元宵节的活动要持续三天,从正月十三日便开始“闹元宵”,也叫“小三夜灯”,第一天为“放灯”,第三天便呈“谢灯”。盐水蜂炮台南盐水镇的盐水蜂炮可以算是台湾最富有特色的元宵庆祝户活动了。台南一带流行的一句俗语是“元宵节上盐水,观蜂炮。”据说盐水蜂炮起源于驱瘟避邪。当郑成功在台南登陆后,日渐繁荣的盐水镇为瘟疫所苦。缺医少药的镇民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关圣帝君—一盐水人最崇敬的神明。镇民们选择农历正月十三(关圣帝君生日)那天,迎请关老爷绕境驱邪,并设计如蜂窝般的“蜂炮”助威,以期能吓走瘟神。连续三天后果然抑制了瘟疫。百姓感谢神思,并祈求平安,乃在每年元宵节燃放蜂火炮。传至今日,已有180多年了,不但是盐水镇的习俗,也是盐水镇的特色。元宵之时,盐水镇很难看到花灯。摆在寺庙商店门口的却是一座座蜂炮炮架,炮架上布满了炮头朝外的冲天炮,迎接元宵时刻的到来。庆典活动从午饭过后不久开始。先是镇民们抬着由关圣帝君率领的众多神明乘坐的3O多顶神舆,浩浩荡荡地游行。走完镇上的大街小巷之后,人们稍作休息吃过晚饭,到下午6时整,抬着神舆的队伍再次出发。这时人、神、炮一齐狂欢。神舆所到之处,主人焚香膜拜关帝君,然后点燃“蜂仔炮城”。瞬间,蜂炮倾巢而出,四处飞射,八面崩裂,只见火花四起,只听咻、咻、咻……蜂炮的呼啸声,伴随着人群的狂喊:“蜂!蜂来了!”眼前、脚底、身过、背后、头上、全身似乎都被蜂炮紧紧裹着,无处可逃。整个盐水镇火树银花,全都沸腾起来。在这样的蜂炮猛攻之下,观“蜂”群众必得全副武装——机车安全帽、毛线头罩、潜水护目镜、口罩、耳塞,整个头部围着严严实实。身上还必须穿着皮夹克、牛仔裤、布鞋、手套,不能让自己有一丝裸露。抬着神舆的大汉们要勇敢、敏捷。依照习俗,哪里的鞭炮响、蜂炮猛、就必须往哪里冲,冒险犯难,一路冲“蜂”陷阵,忽进忽退,走走停停,惊险刺激。那些生意兴隆的店铺,他们所建造的“蜂炮城”,搭得像城门一样,数目在十几万发以上,而且有冲天炮、连对蜂仔、水莲花、火狮、天马、地鼠、空中美人,五花八门,彩光熠熠。须动十几人,花三四天的功夫才能搭建完成。当神舆队伍经过这些店辅时,一声哨响,便把这家的“蜂炮城”抬往供奉关圣帝的伽蓝庙广场。祭拜之后,便由店家老板点着引线,刹那间,火花齐奔、声、光、色十全的蜂炮射向伽蓝店四周。枪林弹雨般的蜂炮,硝烟弥漫,震耳欲聋。人人都有狂欢的感觉,大呼过瘾,简直就是一个蜂炮狂欢节。不过,这天盐水镇的消防车得时时巡视街道。有趣的是,盐水人放了18O年的蜂炮,却从没有发生火灾。因此,盐水人认定这是神明的庇佑,所以把蜂炮又叫“平安炮”。经过一夜苦战,多数人的“武装”已是千疮百孔,口罩被薰得污黑。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黑的。据估计,元宵这一晚上要放掉近千万元的各式鞭炮,但盐水人并不心疼。他们坚信“越放越发”。今年放了一千万元,明年会加倍地赚回来。他们的信念是“鞭炮响得越久,则越发,越兴旺。”介绍了那么多台湾地区的春节民俗,最后以一首台湾的新年歌来结束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到宝岛台湾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天通巧,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原全,初九天公天,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屎,十三食蚶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台湾春节习俗

导语:到了年底的时候很多朋友在问吃腊八粥是什么节日?或者是问腊八粥在什么时候喝?这类的问题,根据我的查证,吃腊八粥是腊八节,而腊八节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下面我们就走进腊八节看看关于腊八节的相关资讯。

吃腊八粥是什么节日 腊八粥在什么时候喝

吃腊八粥是腊八节,腊八节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

要说腊八节,就得先说腊,其实腊就是“猎”。远古时代的人们获得食物的来源主要依靠原始农业和渔猎。后来,我国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明古国,人们一切的生活习俗、活动安排都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年终岁末,农田的作物都已收割入仓,田里也没有多少活计。每到这个时候,闲下来的人们便组织起来到野外去狩猎,用猎取来的禽兽和收获的农作物敬报百神,祭祀祖先,这叫“腊祭”。人们感谢上天神灵赐予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生产生活的佑护,并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畜健壮,兴旺发达。这些隆重的猎祭盛典大都安排在农闲的农历十二月进行。因此,我国农历中的最后一个月份就俗称“腊月”。到了秦汉时期,腊祭活动就基本上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了。南北朝时介绍岁时节日的书枟荆楚岁时记枠就说“十二月初八为腊日”。

腊八节,就其节日本身的分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年关的关口,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样的一句俗语就说明了在民众心中,腊八节是与春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

腊八节还吃什么

1、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黟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

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黟县民间有“当你把腊八豆腐放在嘴里吃时,巴掌打到嘴上都舍不得放”,可见这腊八豆腐的美味。

2、翡翠碧玉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3、腊八豆

腊八豆是我国湖南省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

腊八豆

4、腊八面

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5、吃冰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发?@”、“咸?@”、“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的含义:“甜?@过年,发?@发钱,菜包包金,萝卜?@(菜头?@)吃点心。”甜?@是过年最主要的年?@。发?@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菜头?@),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除夕:辞年、避债戏、围炉、守岁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避债戏与讨债灯,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凡负债过年无法偿还的人,便跑到寺庙的戏台前,躲进人群中看戏。依照风俗,债主就不能问他讨债。若讨债者硬间至“避债戏”台下找人要钱,就会引起公愤,遭至群众围殴,自讨没趣。这台戏要通宵达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负债者也就顺利地过完年。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就叫做“讨债灯”。但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

围炉、除夕之夜,也叫过年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围炉时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一定要吃“长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长寿)、“韭菜”(“韭”与“久”谐音,吃的时候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才能“久久长长”)。此外,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强之意,吃完后蚶壳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细,应以原形煮食。

吃完之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谓之为“守岁”。据说如此可以祈求双亲长寿,所以又叫“长寿夜”。“不睡”的闽南语是“不?”,而“?”与“困”谐音,所以“守岁”也是静待一个“不困穷”的新春来临。

台湾有句谚语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台湾盛行收养异姓女子为“童养媳”。直养到十七八岁时,就与自己的儿子结为夫妇。家境富裕者多在二十日后设宴招待亲友,举行婚礼。家境一般者,则在除夕合家团聚,将童养媳与儿子圆房,俗称“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结婚要选择黄道吉日,避免触动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时选择童养媳和儿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谴。新年歌。台湾民间用一首新年歌,来说明新春期间每日的意义:“初一早(开门大吉取于早),初二巧(女婿回娘家向岳父拜年,乃稀巧之事),初三天通巧(赤狗日任何人皆不利外出,弄不出什么巧事来),初四顿顿饱(客人都走了,剩下的菜肴自己吃),初五隔开(商家开门营业),初六舀肥(清除水肥),初七七元(古称人日,吃面线延年益寿),初八原全(暂时复原),初九天公天(玉皇大帝之寿诞),初十有食食(有吃没吃休息到初十),十一概概(大概如此),十二漏屎(吃坏肚子),十三食蚶糜配芥菜(吃稀饭配素菜),十四结灯棚(提灯笼),十五上元瞑(元宵节)。”初一的礼俗。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

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O岁)。

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发财。

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快长大)。

对**言: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新年大赚钱。

初一也是元始天尊和弥勒佛的诞生日,还是释迦如来降魔之日。信徒们除祭拜自家的神佛之外,还各自带着牲醒,赴庙烧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着新装出游,称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钱的意思。但出行的方向,必须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配合天干地支等历书,找出吉方吉时。初一迈出的第一步,一定要朝吉方走。因为吉方有福神,会降福。对于凶方,不管有多么重要的事,都不朝那个方向走。

关于“台湾的春节习俗和大陆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又玉]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284.html

(24)
又玉的头像又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又玉的头像
    又玉 2025年07月19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又玉”

  • 又玉
    又玉 2025年07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台湾的春节习俗和大陆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台湾的春节习俗和大陆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又玉
    用户071909 2025年07月19日

    文章不错《台湾的春节习俗和大陆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