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 导语方向词意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生活中,方向代表了人生的理想,追求的目标。生活中叫方向的同名人物,画家,诗人,同名图书,艺人,播音员有很多。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

 (一)认识东、南、西、北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1确定方向(或约定方向)的方法:

 ①。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②。傍晚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③。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北方;④。北斗星所指的方向是北方;⑤。一般情况下,地图(或图纸上)规定向上为北。

 2根据确定一个方向后,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或南北相对,东西相对”

 绘制“十字叉”,确定其它七个方向。

 知道: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这些方向是相对的。

 3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我们所站在的位置的地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十字叉”,用箭头“↑”标出北方(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向上为北)。

 4看懂地图。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

 如①:“甲在乙的方”,是指:以乙为观察点,也就是以乙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方向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

 如②:“甲的方是”,是指:以甲为观察点,也就是以甲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什么方向的事物。

 (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方向;

 2、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找出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实际情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规定。

 难点:明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掌握先定一个方向,再认其它方向的辨认方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方位。

 谜语:一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师问:(1)你们猜猜,这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东南西北这四个新知识。

 (二)在实际观察与活动中感觉方位。

 1、认一认(课件出示)

 (1)师引导:这是小明小朋友的学校平面图,我们来帮他找一找学校里建筑的位置。

 2、找一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谁能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在哪儿呢?

 (2)请一位学生按方向的顺序边说边指方向,让学生感受一下东南西北和什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

 (3)请学生分别面向南、西、北,想想它们的背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四)了解地图的方向规定。

 1、看一看

 (1)同学们,你们见过中国地图吗?

 (2)师讲述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黑龙江。地图的下方是“海南”,“海南”是我国最南的一个省,而我们雷州半岛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祖国的东方是大海太平洋。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其中唐僧师徒翻过座座高山,越过条条大河,要到哪里去取经?(西天)。“西天”就在我国的西方。那里有雄伟的雪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地图上的方位是怎么样确定的吗?

 (教师引导: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填空:五岳

 (4)同学们,请观察广东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你们家乡的位置,说说你家乡在哪个方位?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城市或者风景名胜?

 (五)做一做

 小明要去体育场,怎么走?

 (六)延伸学习

 从这个指南针上你可以找出哪几个方向?(八个方向)

 (七)课外活动:说说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

 总结:今天又什么收获?师生共同评价本节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师大胆地将上课的地点定在学校的操场,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大量的活动、游戏,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积累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有一定的方向感,并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在学生获得具体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有(三)根针,最长最细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走的最慢的是(时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1小时)。如:分针从2走到9是(35分钟),秒针从2走到9是(35秒),时针从2走到9是(7小时)。

3.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4.时间单位有:时、分、秒,相邻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

5.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常用的两个长度单位(指的是: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进率是10。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1分米=100毫米。

6.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相邻两个质量间的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小学数学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积=底面积×高 V=Sh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3033.html

(7)
访客的头像访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客的头像
    访客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 访客
    访客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三年级# 导语方向词意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生活中,方向代表了人生的理想,追求的目标。生活中叫方向的同名人物,画家,诗人,同名图书,艺人,播音员有很多。以下是...

  • 访客
    用户080712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