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话说得好像很玄乎,感觉自己带回家的对象冥冥之中天注定,进而我们将其美其名曰——缘分。在感情里,缘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其实你的另一半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Ta在等待恰当的时机与你相遇,那这么说来,我们在择偶的时候又为什么会相中那个Ta呢?难道Ta真的是我们的前世家人,所以我们才此生重逢吗?
说到这里,我有一个同村的邻居发小,他在大学期间谈了一个女朋友,那时候还没把他女朋友带回来见父母,但平时发小总在电话里向他父母描述自己女朋友的兴趣爱好、饮食习惯、性格品行等等,他父亲经常开玩笑说:“你找的这个女朋友各个方面和你妈妈很像呀,以后你们要是结婚,婆媳两个应该很好相处吧,毕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起初,发小并没有注意到这点,在他父亲接二连三的玩笑之下,他特意将女朋友和自己的妈妈进行了对比,发现还真是如此。比如发小的妈妈喜欢吃梭子蟹,他女朋友也喜欢吃,他妈妈没事喜欢跳广场舞,女朋友没事也喜欢参加学校的舞蹈社团,只是舞种不同罢了,再有他妈妈性格比较柔和,别人无论怎么发火,他妈妈仍然会心平气和与对方讲道理,他女朋友也同样如此,所以他女朋友的舍友都夸赞其性格超好,人很随和。
大学毕业后,他将谈了两年多的女朋友带回家见父母,发小的妈妈和他女朋友竟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仿佛就是自己的女儿一样,身上散发出与自己类似的气场,连见过他女朋友的同村人也都对发小的妈妈说:“你儿子真有福气,这姑娘看着人就很安静斯文,有你身上的影子,的确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这话听多了让人感觉自己的姻缘其实已经被月老安排得明明白白了,自己并不需要主动去寻找缘分,只要安静地等待缘分的降临即可,一直将“缘分”奉为圭臬的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最近在一本关于恋爱心理学的书上看到一个叫做“情结定律”的名词才让我恍然大悟,缘分其实并不神秘,我们在择偶的时候其实是我们主动在寻找那个别人口中的“一家人”,而不是我们被月老安排到了恋爱相遇的计划之中。
一、“情结定律”的介绍
这个名词解释起来并不难,就简简单单一句话:任何人在最早的潜意识里都曾恋母或恋父。
美国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恋父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将具有不同气味的男性衣物交给女性选择,结果却惊人地发现大多数的女性都选择了与自己父亲体味较为相似的男性衣物。
这个结果从科学的角度直接验证了女性的对父亲的依恋,也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也称之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花千骨》中,后蜀平凡孤女花千骨自打自己出生母亲就去世,父亲跟着没多久也去世了,经过种种的机缘巧合,花千骨成为了长留门派最年轻的掌门白子画的唯一徒弟,白子画拥有我们中国人对父亲几乎所有的完美定义:沉默寡言、重守承诺,粗中有细的柔情品行等等,两人虽说亦师亦友,但在生活中,白子画这个师父的身份在花千骨的心目中更多地是扮演一位父亲的角色,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花千骨陷入了对白子画的爱恋之中。
在这场爱恋之中,花千骨随着对白子画情感的加深,整部剧贯穿了花千骨从爱恋到自我牺牲的感情变迁,透漏出这位“恋父情结”对这位坚强善良姑娘发挥的重要影响。
相对应于“恋父情结”,也同时存在着“恋母情结”,也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男性在小时候出于对母亲的欣赏与崇拜,在其长大成人后寻找自己的伴侣时,潜意识中将母亲所具有的优良品行作为择偶的标准。
二、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结定律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了不为人知的情结,正是这种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结才对我们的择偶观发挥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那这种情结定律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择偶倾向呢?下面我们从“与父母相处模式的惯性”和“父母的相似度”两方面对此影响进行解析。
1、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使得我们更加习惯这种相处模式
从我们哇哇坠地开始,一直到我们离开父母独立外出求学和生活,这期间将和父母共同度过十几年的共同时光,在一个屋檐下吃饭,彼此互相关心,没事的时候聊聊天等等。当我们和父母在一种生活模式长期生活之后,这种模式就会被定形,我们熟悉彼此的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和脾气性格等等,所以当我们长大后在寻找对象的时候,我们在潜意识中寻求与之前家庭类似生活方式的人,换言之,我们的头脑已经将父母这么多年来的为人处事、生活习惯以及脾气性格等变成一个个输入的信号,进而在脑海中建立起了数据模型标准,并且我们非常认可这个标准,因此,我们在择偶的时候,头脑会自然而然地将标准模型调用,与我们遇到的对象进行对比,当比对值达到某个量化数值后,我们会对其表示接受,反之则拒绝,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电脑逻辑处理模式。
人总有一种惰性和惯性,惰性指的是我们讨厌改变现有的认知标准,惯性指的是我们会对原本的认可模型进行持续认知强化,因为我们自小就有对父母依恋的心理,并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强化之后,我们更加坚定了这种择偶就需要找类似父母这样的人选的信念,所以我们在择偶的时候懒于改变,所有的异性都要与自己心中认可模型进行比对,如果与父母差异较大,心中即便是假设强行接受对方,内心都会感觉到非常抗拒。
2、我们已经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和父母相似度较高的另一半,我们有强烈的接受意愿
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当我们有了恋爱的意识之后,我们会本能地将父母作为自己择偶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找到的对象身上有很多父母的影子。我们知道外表可以遗传自父母,而脾气性格在多年和父母的相处之中也有了某种相似,比如对于有儿子的家庭而言,外人常常说这儿子的脾气和他爸爸真像,虽然现在科学可以证明的是我们的外貌可以遗传,但目前还没有确切可信的证据说脾气性格还可以遗传。
但在儿子的潜意识里面,他被母亲的优良品行所吸引,对其有天然的崇拜和欣赏的冲动,同时潜意识中又会把父亲作为竞争对手,他知道母亲喜欢的是父亲这种类型的男人,因此,他也在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塑造成类似于父亲的那种男人,这也就是儿子和父亲脾气性格很像的原因所在。并且在和父母经过朝夕的相处之后,大家彼此拥有共同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儿子长大之后的择偶自然以父亲的形象自居,以母亲具备的优良品行作为选择的标准,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父母相似度较高的异性以满足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情结需求。
所以很多人都说恋人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我们可能都未曾主动注意到这个问题,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恋爱后,我们才能主动或被动地发现自己与对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便我们起初没有这样的主动目的性。
三、择偶的时候,如何选择自己的另一半
1、取其优点,去其缺点
我们对于自身拥有的情结定律也不必一味认可或者否定,父母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行作为我们对另一半的择偶标准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毕竟经过和父母多年的相处,我们知道具备这些优点会给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何种便利。
与优点对立的则是缺点,比如有女儿的家庭,父亲虽然很有责任感,对女儿万般恩宠,女儿要什么买什么,却对自己的妻子哪怕提出的一个小小要求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拒绝,导致很多母亲任劳任怨多年都未曾给自己买过新衣服,所以女儿在择偶的时候肯定会倾向寻找宠溺自己的男生,并且特别喜欢假设性地问对方以后有孩子了,你对孩子和我哪个会更好,其实也就是幼年时候母亲遭受的的委屈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她不希望自己被宠溺的局面因为结婚而被断送,她希望婚前婚后都能享受到这种被恩宠的感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拥有对父母的情结效应并没有什么不妥,我们只要对照父母身上透漏出的优缺点进行比对,取其优点,去其缺点即可。
2、恋爱是互惠互利,而不是无私奉献
作为子女,父母对我们倾注的爱往往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但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寻找与自己携手走完下半生的伴侣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恋爱乃至以后的婚姻并不存在绝对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互惠互利,自己拥有某种吸引对方的价值和特征,对方才会对你付出,如果自己丧失了这种有利条件,自然也就失去了对方对自己付出的现实基础。
在择偶的时候,我们也要认清情结定律背后的局限性,说到底就是亲情和爱情的本质区别,我们万不可以将亲情中父母对自己无私的奉献转变成对象的义务和责任,毕竟爱情是基于彼此的爱慕和欣赏才最终走到了一起,所以说爱情是自私的,我们在将父母具备的优点作为自己择偶标准的时候,更多地应该反思自己具有什么价值,自己又能为对方带来什么,只谈权利,而忽略义务的感情是海市蜃楼,缺乏现实的基础。
将对父母产生的崇拜和欣赏之感延伸到择偶中来,是人本能的一种潜意识,其实世上哪有那么多机缘巧合,只是自己为了寻求心中理想的恋爱模样而主动争取得来的结果,“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最终反映的只是我们对于另一半能够具备自己父母优良品行的渴望罢了。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312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本文概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话说得好像很玄乎,感觉自己带回家的对象冥冥之中天注定,进而我们将其美其名曰——缘分。在感情里,缘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就...
文章不错《为什么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_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