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庄村的简介

该村主要以芦笋、棉花、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芦笋生产科技合作社于2006年12月成立,有会员300户,芦笋面积4800亩。去年芦笋亩产平均500公斤,总产240万公斤,总收入1344万元,占到全村总收入的50%以上。

该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发滩涂,发展芦笋产业的号召,全民动员,户户参战。开发修筑滩涂道路5条,5100 米;架设输变电线路8400 米,打井8眼。总投资39 万余元。把一个昔日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风天沙飞扬的盐碱滩涂,建设成笋垄成行,笋绿成荫,稳产高效的芦笋基地。

为了保证芦笋销售,该村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惠场地,多方招商引资,吸引台商在该村投资500万元,建起一座年加工能力3000吨的芦笋加工厂。年出口芦笋2600吨,产品远销欧共体和日本。该村为方便芦笋厂运输,投资52万余元铺设十米宽柏油路一条。不仅保证了本村芦笋的销售,还解决了方圆十几里乡村笋农的芦笋销售问题。

该村积极引进科技人员开展芦笋科技培训,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实验,培养土专家技术员14人,芦笋示范户30户。去年,芦笋生产科技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科技服务,于2007年2月20日和3月8日分别组织培训2次,培训内容是芦笋栽培技术和芦笋水肥使用技术,培训笋农150余人次。另外,利用电脑上网为群众查询信息100余条,更换版面2次,按农时季节宣传芦笋及科技知识。为该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把昔日风沙弥漫的穷村庄,建设成如今的水清笋绿,依靠科技,种笋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汉武帝第七个丞相:李蔡,李广堂弟,为人勇敢聪明

西溪南村有1200年文明史。该村位于黄山南麓,新安江上游,丰乐河之畔。因地处丰乐河南岸,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

该村由后唐始建,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村中吴姓为大姓。村民以农为本,外徙经商,贾富兴儒,因儒入仕。商者足迹遍布扬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带,盐商为主,兼营茶、木材、典当等行业;入仕者高官接踵,可谓“满朝朱紫贵,江淮金银山”。

西溪南的村落结构,总体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格局,呈不规划长方形。以街为经,以巷为纬,东西贯通,南北畅达。村以条、陇、雷三水系为主线。街依溪行,屋缘街建,两岸夹峙,鳞次栉比,宽1公里,长2.5公里,昔有“千灶万丁”之称。

“前街”(现改称后街),“黟县青”石板路,宽3—4尺。房屋南侧,杨柳成行,俗称“杨柳干”,依依袅袅,万缕千丝,可供观赏,亦供纳萌。沿街一条小溪(条堨)逶迤而过。街道的巷口及拐弯处设有“天灯”,即在约1立方米的石墩上竖一近丈高的木柱,柱端支一“人”字形盖顶(用防雨雪),盖顶下挂一盏玻璃灯(当时用青油、灯芯点燃),夜间由专人点亮,是夜市的一种景观。

“中街”(现改称正街),街道宽5尺至丈余,“黟县青”石路面,平正如磨。一道水渠(陇堨)穿街而过,石板铺底,流水潺潺,如一蜿蜒前曲的玉带,飘逸在古街长廊间,凭栏细看,古韵悠悠。为便于村民浣洗,在街埠露水处均设有埠头,各道涵洞口上还置有石闸。可消防,通风调温,既适用又美观。一些宽绰巷口,还设有“街楼”。楼架在两侧屋墙上,悬跨巷道。空间虽小,却很别致,南北两面装有花样窗棂,专供“更夫”住宿。

“后街”(现改称溪边街),随着溪流(雷堨)的走势,格外曲折多姿。雷堨宽约二三丈,水深可放竹木簰,也可行小木船。街道从头至尾,一路小桥流水,多为半月形单孔石桥。两岸店铺隔水相峙,楼台亭榭,竹木花卉,组成一副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图。古街两旁春季鸟语花香,夏季廊榭清风,秋季水明月朗,冬季玉树琼楼,真可谓如诗如画。

西溪南村吴氏历代子孙兴旺,支派繁多,故供奉祭祀的祠宇也多。本村素有“十大祠堂”之称(大宗祠在外)。诸祠分面在村的各个方位,建造各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当数坐落在后街的“思睦祠”。该祠坐北朝南,落成于明嘉靖年间。祠前清溪(雷堨)环绕,一路石栏防护。祠分四进:前进为头门;二进称“忠孝世家堂”;三进称“四睦堂”,董其昌题额并楹联;四进为“神堂”(存放祖宗灵牌),神堂两侧各有小堂,为“女祠”。女人的灵牌能存入祠堂,在封建社会里确属难能可贵。前进、二进及思睦堂全用楠木建造。解放后,该祠第四进办了粮站;前面部分为乡中心小学。1979年8月,一场大火,将思睦堂全部焚毁,今已改建为新教学大楼。

村中旧有十大名楼,二十处名馆阁,二十四名堂、院,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此外还大十大名园、八大景点。在众多遗址遗迹中,当数老屋阁、绿绕亭、十二楼、果园历史悠久,文化品位和价值最高。

史籍记载

李蔡(?--公元前118年)李广堂弟。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受封轻车将军、乐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执政四年,协理汉武帝运武徒民,治吏改币,统筹盐铁,颇有政声。

“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在给天水人权德舆写的《墓志铭》中对他的高度评价。

《汉书·李广传》及《百官公卿表》记载:“李广有从弟李蔡,元狩二年三月(公元前121年)丞相公孙弘死,御史大夫李蔡升任丞相之职。”

人物生平

李蔡(公元前186年一前118年),生活在西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终年七十岁。陇西成纪(今秦安县西北)人。

汉文帝后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今环县)时,李蔡随堂兄李广参加汉军,两人同为汉文帝的侍从,后任武骑常侍。到了汉景帝初年,李蔡已有军功赐二千石禄。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的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任轻骑将军。后与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右贤王乘夜暮遁逃,汉军捉得几十个匈奴士兵,俘获了民众一万五千余人。李蔡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显赫战功,被汉武帝封为乐安侯(今山东博兴北地),从此弃武从政。不久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银印青绶。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丞相公孙弘死,又因李蔡击战匈奴有功,被任命为汉武帝的第二个丞相。他在丞相的四五年间政绩卓著,尤以协助汉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项大计中成就最大。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前路旁一块空地而被问罪,应送交法吏查办,李蔡不愿受审对质,也自杀了,他的封国被废除。

现代考古

位于甘谷县城东北10公里渭阳乡蔡家寺村北山坡的蔡家寺,凌山而建,为悬山顶式建筑,与当地其他古建筑风格迥异。此寺在当地名气很大,但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学界的主要疑虑都集中在该寺名为蔡家寺,所属村寨也叫蔡家寺村,但该村却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蔡姓的记载。这个寺院究竟为什么会起这个名称呢?

记者在甘谷采访期间,西北师大教授、甘谷籍学者范三畏见解独到、娓娓道来,并引领记者参访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历史上文人的疑惑

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蔡家寺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当地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为何村寺同名,也没有记载。最奇怪的是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多应为蔡姓,就像离此不远的河对岸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没听说有过蔡姓之人。据范教授介绍,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著有《蔡家寺》、《登蔡家寺》、《蔡家寺即景赠僧寂成》等诗,其中《蔡家寺》一首即抒发了对以上问题的怀疑。

“伏羌东北境,一山常巍岿。下是吾家庄,上有蔡家寺。频来不厌登,柏古院幽邃。面南开前楼,山水随风至。好鸟各呼名,声声听有义!人人云‘蔡家’,谁解兹两字?释名觅无碑,迷乱心如醉!……在昔蔡家人,岂多蔡家寺?勉旃我同宗,柏何永苍翠……培根深枝叶,四时叶不坠。绵绵李家庄,常常蔡家寺,无复后来人,又名李家寺?”

诗末为什么会有由“蔡家寺”他日改为“李家寺”的奇想?这是因为蔡家寺村民十之七八皆为李姓,余为杂姓,故该村亦被人俗称为“蔡李家”,以与附近王姓村民聚居的“坡王家”并称,又与对岸中滩河村的“中洲李”区别。

两位学者的看法

据范教授介绍,他曾经查阅过《中国宰相大全》一书,据载蔡氏为相者,共有七人,全在宋代,蔡京为其一,但他是福建仙游人(北宋名相蔡襄亦仙游人)。又一人因罹罪而流徙,死于边地,情境、籍里与传说中的“蔡相爷”均不相似。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甘谷修新县志期间,当地的学人李承明老先生提出来一条十分引人注目的线索:蔡家寺传说中的“蔡相爷”应是汉武帝时的李蔡!

李蔡生平事迹比较简单,《史记》、《汉书》均附记于其堂兄汉将军李广的传记之中:

“李蔡,成纪人也,为李将军广之从弟。与广事孝文帝、景帝、武帝。孝文时,广与蔡俱为郎。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朔方击匈奴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按,今属山东高青县境)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

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广死之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阳陵神道之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范先生说,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思路和重要的发现!以前者言,“蔡”、“李”与“相爷”三者一沟通,不就是“丞相李蔡”么!何况李广、李蔡都是成纪人。西汉成纪县治据考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其县境与当时的郡治冀县紧邻。广、蔡都是公卿之尊,蔡故宅由县徙郡而居郡,也是人之常情。以后者言,历史上的李蔡丞相因侵占皇家陵地有欺君犯上罪而自杀;传说中的蔡相爷因大起甲第被指为篡逆而自杀,二者何其相似!

2004年春节,范教授亲访蔡家寺村李氏后裔德全先生,见到了其宗族的家谱,谁知却大谬不然。家谱分明记载,此李氏是明季由陕西白水(按今属蒲城)县迁徙至此的。可是,据德全抄录近年出土的伏羌北坪李氏五世祖三涧公李楷的墓志铭(李楷,明中叶隆庆年间曾为四川大足少尹),却说该族是元季由白水迁来的。这说明家谱是后修的,其修谱年限估计已到了清代。因追叙太远,所以有一个朝代之差!

当时,范教授从李德全那里还了解到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村里的李姓并非都出自同一个谱系,确实有些门户并不在家谱之列。

不过,范教授说并不能因此就下结论。因为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元季白水李氏迁来之前,此处原来没有这样一个村子?若是此处本来就有一村庄,白水李氏只是有缘前来投靠或曰投奔并定居,那么这“缘”又从何来?是悲天悯人的同情呢?还是有亲戚关系呢?抑还是此村亦为李姓(或径是李蔡一房),有道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之故呢?若是后者,或地主无谱且日见凋零、客籍有谱而日见繁盛,以至于今日沧桑变化,也许形成类似于反客为主的局面,也未可知。这当然只是猜测,但谁又敢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呢!

民间传说

据范教授介绍,至于诗中老僧所说替诗人解惑的“浪花横翻处,往年繁华第”二句所指为当地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蔡家寺本来是名副其实的蔡家村,全村本出于同一个蔡姓家族。某朝某帝时,村里出了一位大官,后来位极人臣,官做到丞相之位,人称蔡相爷。蔡相爷在京城自然有府第,他却喜欢住在家乡本村的自家院宇里,一年中倒是在京住的时日少,在乡住的时日多。但这样一来,他老爷又怎么能不误每天的上朝呀!原来这蔡相爷有一宝贝。这宝贝是一头青牛,那青牛尾下 *** 眼里孵着一窝“牛屎火燕儿”(按,火燕,红尾鸲的俗称;牛屎,当因其常随牛后于翻地时觅虫吃而名之),但与牛却相安无事。要说这宝贝牛的好处,那可真是骑上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事急时且可日夜兼程。所以蔡相爷骑着它前往京城,可以说是晨去暮归,风雨无阻,从不误事的。这样过了3年,也是福极祸来,喜极悲生,合该有事。有一天,一位客人看到蔡相爷这青牛坐骑 *** 尾下鼓鼓囊囊,骑上不甚雅观,就问其原因,相爷因此告之。客人大大不以为然,认为掏去鸟窝,牛可行更速。相爷碍于客人的面子,况且自己也不全明就里,便命人立即照办,为牛“轻身除秽”,掏去了鸟窝。这一天,蔡相爷照例骑牛从乡里家中出发进京,牛鞭一挥,天不明就起身了。可是,走出去不远,那牛趴在地上,说什么也走不动了。蔡相爷只好赶忙折回,改换快马兼程往京,但到京已是第三天了。

适逢前一天皇帝召集百官商议大事,却就是不见丞相踪影。早有大臣乘机参奏一本,说蔡相爷深居简出,素有篡逆不轨之心,宜下旨查抄其家。皇帝在气头上,龙颜大怒,遂下旨抄没了蔡相爷在京城的府宅。蔡相爷误了朝事,又被大臣乘机参奏,心中又悔又怕,情急之下,立即自杀。消息传到梓里,情势越说越怕,甚至有流言说蔡相爷准备篡位登基,在其家乡修了一座金銮殿;皇帝已派钦差前来查看,如有此事,就要满门抄斩。适逢蔡相爷最近在其乡里正大起甲第。族人立即把那新起的甲第改为庙观,而且全族一夜之间都改为“李”姓,以免遭九族灭门之祸。

但是钦差终于没有来,战战兢兢的族人好久都在恐惧中过着日子。后来,族人终于也没有再改回姓“蔡”,而以“李”姓相承至今。只是为了纪念蔡相爷,就把那座寺观称之为“蔡家寺”。

蔡家寺,默然的存在

记者在参访期间,看到蔡家寺依山而建,坐北朝面。从山脚至半山腰,营造有序,疏朗自然。山门为明次三间,采用单翘无昂五踩斗拱。寺内一位僧人介绍说,曾有人建议将该寺改名为“环水寺”,因为周围有渭水环绕。还介绍周围的山名地形,令记者浮想联翩。不管怎样,大地上这些无名却又不为人知的文化遗存,默然而在。他需要我们的关注,也需要史家的研究。

无论蔡家寺以村名或村以寺名,似乎都显得有些特殊,不过这还不是主要的。范教授介绍说,民俗上确有以祠改寺的事情发生。同样都是祭祀崇拜,二者相差并不甚远。假设蔡家寺村就是李蔡故里,那么,作为庙宇的“蔡家寺”本为“李蔡家祠”而后因避祸诡称“蔡家祠”,再后改变为“蔡家寺”的可能性也是成立的。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3294.html

(6)
访客的头像访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客的头像
    访客 2025年08月09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 访客
    访客 2025年08月09日

    本文概览:该村主要以芦笋、棉花、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芦笋生产科技合作社于2006年12月成立,有会员300户,芦笋面积4800亩。去年芦笋亩产平均500公斤,总产240万公斤,总收入13...

  • 访客
    用户080906 2025年08月09日

    文章不错《韩家庄村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