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效应中的两种共轭体系怎么回事?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二、吸电子共轭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

共轭链两端的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有方向性,在共轭链上正电荷、负电荷交替出现,沿共轭链一直传递下去,称为电子共轭效应。电子共轭效应有吸电子共轭效应(又称-C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1、吸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电负性大的元素接在共轭链端上,使共轭电子向电负性大的元素端离域,在共轭链上出现δ-、δ+交替的现象称做吸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如:

2.给电子的共轭效应(+C效应)

含有电子对的元素接在共轭链一端,使共轭电子背离有电子对的元素端离域,在共轭键上出现δ+、δ-交替传递的现象称为给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如:

一些原子或基团的+C效应强度顺序:

3.动态共轭效应

静态共轭效应:上面讨论的是在静止条件,由元素电负性或元素电子对引起的共轭效应称静态共轭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共轭体系产生的共轭电子沿共轭链δ-、δ+电荷交替传递的现象称做动态共轭效应。

在化学反应中,动态共轭效应作用比静态共轭效应作用大得多。

4.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比较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比较表

诱导效应(I效应) 共轭效应(C效应)

起源 电负性 电负性,(共轭)电子对

存在 任何键上 共轭体系中

传递方式 诱导方式 共轭方式

传递路线 沿共价键传递,或空间(场效应)传递 沿共轭链传递

传递距离 短,一般不超过三个共价键 远,从共轭链一端到另一端

极性效果 极性变化是单一方向 极性交替出现

π-π共轭,即正常共轭效应,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叁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π电子的离位作用。

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p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于基团从基准双键吸引电子的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能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分布发生改变(共平面化、趋于平均),内能减少,键长趋于平均化,折射率升高,整个分子更趋稳定。

扩展资料

一般形成共轭π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共轭的原子必须同在一个平面上, 并且每个原子可以提供一个彼此平行的p轨道;总的π电子数小于参与形成离域π键的p轨道数的2倍。

但有的实验数据表明, 有些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分子体系并不一定能形成离域π键而出现共轭体系所应有的性质。

共轭效应对物质的电性、颜色、酸碱性等许多性质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共轭体系中π电子的离域而使得共轭体系的能量比非共轭体系的能量下降, 降低的能量为离域能, 即价键理论中的共振能。

1931年休克尔(Huckel)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平面共轭分子体系的简化的近似分子轨道法,即HMO法。其主要思想是对这样的体系进行σ-π电子分离近似,并在处理π电子的计算中做进一步的近似。

此法虽相对有些粗糙,但它不仅对分子的离域π键能给以本质的描述,而且简单实用,特别是计算出的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等参量,在化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很有价值。

在某些体系中,有些原子或基团的σ轨道可以与相邻原子的p轨道或相邻体系的π轨道互相交盖而形成离域轨道,并因此而改变有关化学键和分子的性质,这样的效应为超共轭效应。

百度百科--正常共轭效应

百度百科--共轭效应

本文来自作者[开艺涵]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3629.html

(7)
开艺涵的头像开艺涵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开艺涵的头像
    开艺涵 2025年08月13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开艺涵”

  • 开艺涵
    开艺涵 2025年08月13日

    本文概览: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二、吸电子共轭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共轭链两端的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有方向性,在共轭链上正电荷、负电荷交替出现,沿共轭链一直传递下去,称为电子...

  • 开艺涵
    用户081305 2025年08月13日

    文章不错《共轭效应中的两种共轭体系怎么回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