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凡成大事者,身侧必有贤臣谋士辅佐。这些贤臣或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为人君保驾护航,实在是功不可没。
楚汉争霸之时,范增与张良同为名扬天下的谋士,也皆为主公立下功勋,那么,谁更胜一筹呢?
谋士不光要有出谋划策的本事,也要有善择良木的慧眼,从这点看,张良更胜一筹。
秦朝末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张良亦在其中。张良势单力薄,本想投奔楚王景驹以成大事。
半路偶遇刘邦,与刘邦几番交谈下来,张良发现刘邦极有悟性,且善于察纳雅言。
于是,张良决定跟随刘邦。此时的刘邦势力尚小,仅在下邳一带活动,但是独具慧眼的张良就已看出刘邦的帝王之材。
而范增则不同,他最初没能发现项羽的优柔寡断,发现后也没能及早抽身。
范增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尽管被尊为?亚父?,但项羽对他的良策却持有怀疑。
在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以致刘邦最终得以脱身。
此时,范增就已发现,项羽没有帝王之材,却还没有及时抽身。
范增与张良的对决,在他选择了辅佐项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失败。
在处理君臣关系一事上,范增也不及张良。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陈平献策,离间项羽范增。
项羽的使者来时,刘邦假意把他当做范增的使者,为他准备佳肴。
发现他是项羽使者时,又为他换上粗食。如此一来,项羽心中十分不快,对范增也生出忌惮之心,夺其权柄。范增明知项羽多疑自大,却不能早做提防,也没有让项羽有三人成虎的意识。
虽然在这件事上,项羽要负全责,但是范增也不是无可指摘。
相较之下,张良却聪明许多。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助他夺取天下,却能及早抽身,让帝王不起疑心。而在戚夫人与吕后各为儿子争夺帝位时,张良明哲保身,以刘邦决策为主。即使吕后求助于张良,他也只是推荐?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自己并未插手。
吕后垂帘听政时,被迫害者不计其数,张良却能独善其身,可见其本事。
相较于范增,张良所立的功勋更加惹人注目。首先,范增出仕时已经是七十岁高龄,而张良不过四十,能与老谋深算的范增相提并论已经算是种本事。
其次,前期,张良辅佐的刘邦处于劣势,而范增所辅佐的项羽正是顺风顺水之时,史料中却并未记载多少范增的功勋。
同是谋士,范增却绝不能跟张良相比。范增和张良有过对决,范增输,张良赢。
其一,范增和张良在鸿门宴会上有过对决,结局是张良赢。
范增和张良的第一次对决便是在鸿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在宴席上杀掉刘邦,但项羽就是默然不应。范增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鼓动项庄以舞剑为名,刺杀刘邦,结果遇到项伯以身相护和樊哙的勇闯宴会。这一来一往中,范增的算计在明面上,张良的防范在背地里。
为什么项羽会不回应范增?其实这都是张良、刘邦等人预先设计好的,张良、刘邦等人答应刘邦亲往鸿门,项伯就一定会答应保护刘邦的生命安全,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若无劝说项羽的能耐,也就不会答应张良、刘邦。《史记》中其实记录了,项伯从灞上回到鸿门,就把灞上发生的一切都跟项羽讲了,项羽也允诺了项伯。所以项羽绝不可能失信于自己的叔父,听从范增的安排,刺杀刘邦。
为什么项伯用身子护着刘邦,为什么樊哙会勇闯宴会、责问项羽?前边讲过了,项伯答应过保护刘邦,而项庄又不可能为了刺杀刘邦而杀害同族长辈,所以项伯用身子护着刘邦不但不会伤到自己,也能保护刘邦的安全。至于樊哙闯宴会,分明就是张良主动从宴会中出来找的,樊哙勇猛异常,又忠心,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冲过去保护刘邦。
其二,范增和张良在分封上有过对决,也是张良赢。
鸿门宴会后,因刘邦曾向项羽俯首称臣,项羽窃取了宰割天下的权力,在分封诸侯时,项羽不想按照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又担心不守约会惹出麻烦,百般无奈之下,范增献计,封刘邦到巴蜀,巴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中,但巴蜀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秦人征服,也是老秦地,属广义的关中。
刘邦得知自己被封在巴蜀后,大怒,要跟项羽拼命,但周勃、樊哙等人毫无斗志,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作罢,于是张良出马,重金贿赂了项伯,并晓以利害,项伯便为刘邦多求得了一块封地,这块封地便是汉中,汉中虽不大,但却是巴蜀通往关中的要塞,正因为刘邦拿到了汉中,才在日后以极快的速度还定三秦。这一次对决,范增还是输给了张良。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37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本文概览:历朝历代,凡成大事者,身侧必有贤臣谋士辅佐。这些贤臣或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为人君保驾护航,实在是功不可没。楚汉争霸之时,范增与张良同为名扬天下的谋士,也皆为主公立下功勋,那么...
文章不错《项羽第一谋士范增和刘邦第一谋士张良谁更厉害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