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器官的发生简介

网上有关“视觉器官的发生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视觉器官的发生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眼球的发生 4 视网膜的组织发生 5 视神经的形成 6 晶状体的发生 7 血管膜(脉络膜)的发生 8 纤维膜的发生 8.1 角膜的发生 9 玻璃体的发生 10 前房与后房的发生 11 眼睑与结膜的发生 12 泪腺的发生 13 眼畸形 13.1 眼部缺损 13.2 瞳孔膜残留 13.3 玻璃体动脉残留 13.4 先天性白内障 13.5 先天性青光眼 13.6 先天性视网膜剥离 13.7 眼球白化症 13.8 无晶状体畸形 13.9 独眼畸形 13.10 无眼和小眼畸形 1 拼音

shì jué qì guān de fā shēng

2 简介

视觉器官包括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球和与调整视觉有关的眼睑、结膜及泪腺等附属器官。眼球的发生有三个来源,视网膜和视神经由前脑的神经外胚层形成;晶状体起源于头面部表面外胚层,而纤维膜和血管膜等则由周围的中胚层衍化而来。眼睑从眼球周围的皮肤皱褶演变而来;结膜和泪腺是由头面部表面外胚层分化形成的。

3 眼球的发生

眼球为视觉器官,它的发生经过眼泡(囊)、眼杯和视网膜,视神经等分化阶段。胚胎第4周初期,在前脑的神经褶两侧内方,产生一对凹陷的眼沟,随着神经管的关闭,眼沟外突形成一对泡状的突起,称为眼(视)泡。眼泡与前脑相连接的部分比较狭窄,称为眼(视)蒂。眼泡的游离端与表面外胚层相贴近,使后者增厚形成晶状体板,为晶状体的原基。5周时,眼泡开始内陷,逐渐形成双层杯状的眼(视)杯。眼杯的外层为色素层,内层为神经层,两层在眼杯的边缘处互相连续,中间有一腔隙分隔,称为视网膜内间隙。眼囊内陷延续至眼蒂柄的腹侧面,形成一条纵行裂隙,称为脉络膜裂,或称眼裂。营养晶状体的玻璃体动、静脉及一部分间充质细胞,均经此裂进入眼杯内。胚胎第6周时,脉络膜裂从中央开始向前和向后进行愈合,至第7周时,完全闭合。这些血管便被包进视神经中。以后它们的远侧部退化,其近侧部则保留成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

4 视网膜的组织发生

视网膜为眼球壁的最内层,是一层具有感光作用的神经组织,5~6周时,眼杯为视网膜内间隙分隔为二层。外层较薄,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内层较厚为视网膜神经层。胚胎第6周时,色素上皮通过细胞分裂,细胞核排列成2~3层;至第8周末,细胞分裂减缓,重叠的细胞核逐渐向周围扩散而成为单层。色素于胚胎第5周开始出现,8周时,除细胞核周围无色素区呈现一亮层外,整个细胞均布满色素。3月时,大量色素弥散在全部细胞质中,以致细胞核等结构均被掩盖。

视网膜神经上皮在胚胎第5周时迅速分裂,分成内、外两带。内带薄,为边缘层;外带厚,约占视网膜总厚度的90%,是神经上皮的原始带,由8~9列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并以近腔面者(室管膜层)分裂最为活跃。使原始带的神经上皮增生形成内、外两层成神经细胞层。网膜神经层在部位上又分前、后二部,前部较薄称为网膜盲区;后部较厚,称为网膜视区,二者之间以波浪状的锯齿缘为界。前者与光觉无关,以后演变为虹膜及睫状体的一部分。后者于2月时开始分化为视网膜的光觉部分。胚胎第7周时,内成神经细胞层中的最内面细胞开始分化为节细胞,细胞逐渐长大,核染色逐渐变浅,细胞向视网膜近玻璃体的一侧迁移,并发出突起,向心地经眼蒂进入前脑,形成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和视神经纤维。定形的节细胞层约在胎儿第5月时形成。节细胞迁出后,内成神经细胞层中,其余的细胞先后分化成为Mu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与节细胞层之间有由纤维形成的内网层间隔着; 外成神经细胞层的最内层细胞发育,形成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于第4~5月时,向内迁移,与Mu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合并形成内核层。内核层与外成神经细胞层之间也有一无细胞区,即外网层。外成神经细胞层中未迁出而仍留在原位的细胞分化成视锥和视杆细胞,其细胞核集中在近视网膜外表面处,形成外核层。3月时,视网膜的区域分化明显,眼底区的视神经盘(视神经 *** 或盲孔)和中央凹(黄斑) 已可分辨。黄斑是视网膜的视觉机能中心,位于眼球后极,组织分化较晚,第9周时,该区细胞层开始变薄,但变为具有辨色感受器的中央凹视网膜,则须延续到生后第16周才完成。随着视网膜的发育分化,眼杯的内层和外层互相贴近,其间的腔隙也逐渐缩小,最后完全闭合,如闭合不全,可导致视网膜剥离症。

视杯前缘的色素层及神经层细胞在第6~7周时迅速向晶状体与表面外胚层之间延伸,形成睫状体和虹膜的外胚层部分(以后分化为上皮,瞳孔开大肌与括约肌等)。眼杯外的中胚层,此时形成脉络膜,其前缘增厚,包在睫状体及虹膜上皮外层。5月时,分化为睫状肌及二者的结缔组织,故在来源上兼有外,中两胚层。

5 视神经的形成

视神经是视网膜内节细胞的神经轴突进入眼蒂演变而来。最初,眼蒂短而粗,以后由于周围中胚层的增生而逐渐延长变窄。从节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垂直穿过视网膜进入眼蒂内层。随着神经纤维的增多,眼蒂中间的腔隙逐渐缩小,第7周,脉络膜眼裂闭合。眼蒂原有结构中的残留部分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胎儿第5月,髓鞘先从视神经的脑侧开始形成,逐渐向眼球方向推进,约在出生前到达巩膜筛板区,出生后3月发育完全。

6 晶状体的发生

当眼泡形成时,覆盖在眼泡表面的头面部外胚层,在眼泡诱导下,分裂增生,形成晶状体板。第5周时,晶状体板的中央凹陷,逐渐演变成一个圆球形的晶状体泡,与表面外胚层分离而位于眼杯口内。在晶状体泡的周围形成一层无结构的晶状体囊。晶状体泡由单层上皮组成,中间有一个圆形的腔隙。其前壁终生保持原有的单层立方上皮,即晶状体上皮。胚胎第5~6周,晶状体后壁中央部的细胞分化,延长成柱状细胞,随后,其周围的细胞也延伸变长,于是,晶状体泡中间的腔隙由圆形变为新月形,至第7周时完全封闭,柱形细胞的核,也从中央向四周渐趋消失。这些柱形细胞形成初级晶状体纤维。此后,晶状体泡赤道板区的上皮迅速增生变长,形成次级晶状体纤维,层层包围初级晶状体纤维,这些纤维的生长和排列有其特殊的规律性,纤维的前端位于晶状体上皮的下方,螺旋地绕过赤道极,向后到达晶状体后极,由于纤维长短几乎相等,前端起点离中轴线越近的纤维,其后端止点离中轴线就越远,因此,在晶状体的前、后两极,纤维互相愈合处形成不规则的线,称为晶状体缝。胎儿的晶状体缝呈Y形(前极Y形,后极为倒Y形。晶状体赤道板区的上皮,终生保持分裂能力,使晶状体不断增大,并从最初的圆球形转变为成体的双凸透镜状。随着晶状体纤维的不断形成,晶状体缝也渐趋复杂。成年时,常呈9~12条分支。新形成的晶状体纤维柔软,而较老的纤维逐渐硬化形成晶状体核。位于晶状体中央的初级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胚胎核,胚胎核以外的次级晶状体纤维,顺次形成胎儿核、婴儿核、成人核等。位于晶状体核与晶状体囊之间新形成的浅层纤维,构成晶状体的皮质。胚胎发育过程中,卷入眼杯中的中胚层,在2月时形成为晶状体囊被膜,其后壁富含由玻璃状体动脉分布的微血管网; 其前壁也为环状动脉的微血管所分布,形成血管层,但产前自行退化,如不退化,则可引起出生前晶状体的不透明,形成先天性白内障。

7 血管膜(脉络膜)的发生

胚胎第6~7周时,眼泡周围的中胚层间充质分化为内、外二层,内层富含毛细血管,与网膜的色素层紧密接触,称为脉络膜,相当于脑部的软脑膜,其外层呈纤维状,称为巩膜,相当于硬脑膜。脉络膜的成色素细胞于第5月起从后向前,从外到内渐次分化形成。与此同时,包围在眼杯前缘的脉络膜细胞,在睫状体和虹膜上皮的周围密集,分化为睫状肌、睫状体的间质以及虹膜中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及瞳孔膜,覆盖晶状体前方上皮。此膜薄而透明,几乎不含细胞,出生前破裂,形成瞳孔(有时此膜可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或消失不全)。

8 纤维膜的发生

纤维膜为包围于眼杯外,由中胚层分化而成的外层膜,在脉络膜外方者,称为巩膜; 其向前延伸至晶状体与头外胚层之间者则分化为角膜的一部分。

巩膜的发生

巩膜为胶原纤维构成的眼球外廓。是由胚胎第7周时围绕于血管膜周围的中胚层演变而来,最初可见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从后产生纤维,成束排列,此过程先从角膜缘处开始,并逐渐向后延伸,第2月末到达赤道板区,5月时到达眼球后极,各区纤维厚薄不一致。

8.1 角膜的发生

角膜为与巩膜同源而位于眼球前方由纤维膜透明化而成的向外突出的膜。6~7周时,眼杯前方晶状体与头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密集,形成角膜的固有层,被覆于其外方的外胚层成为角膜的上皮,在其内方靠眼前房的细胞则分化为眼前房间皮。角膜上皮在7月时分化为4层细胞,出生后增至5~6层。在发育的早期,角膜与巩膜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第3月起,角膜曲度逐渐加大而凸出。

9 玻璃体的发生

玻璃体为眼球内腔中呈胶状的透明物质,是一种从视网膜和晶状体的上皮分泌而来,富含蛋白的PAS阳性物质。第6周时,沿玻璃体动脉进入脉络膜裂的中胚层和上述外胚层的分泌物共同组成初级玻璃体,内含玻璃体动脉系的毛细血管。胚胎第2~3月时,晶状体的分泌活动停止,由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继续活动产生次级玻璃体,围在初级玻璃体的外面。次级玻璃体不含血管,随着眼球的增大而逐渐加多。初级玻璃体中的血管分支以后退化,只留玻璃体动脉被推移至从视神经 *** 到晶状体后面的一个圆锥形小管内,该管称为玻璃体管。胚胎第3月,当眼杯前缘延伸形成睫状体时,由视网膜睫状体产生的纤维参与玻璃体的形成,该部分为第三玻璃体,以后演变为悬系晶状体的睫状小带(悬韧带)。

10 前房与后房的发生

为由早期眼杯腔演变而来的腔室。前房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前方之间的一个中胚层间隙。它向周围扩伸,又将虹膜与角膜分开,成为它们周缘部,为环状的排水腔隙。后房为位于虹膜后方与晶状体之间的间充质小腔,借瞳孔膜与前房分隔。7月时,瞳孔膜退化消失,眼的前房和后房便通过瞳孔互相沟通。前、后房均充满淋巴液,通称水状液。

11 眼睑与结膜的发生

眼睑由眼球前方体表外胚层褶襞及其间的间充质发生而来,眼睑褶襞最初出现于胚胎第7周,其内层上皮为结膜,其中胚层间充质形成为睑板。第9周时,皱褶的上、下两缘生长迅速,在角膜的前方愈合,其间的囊腔,称为结膜囊。6~7月时,会合处表皮破坏,眼睑又重新分开,形成眼裂。眼睑内方的结膜为来源于外胚层的粘膜性上皮,与角膜外上皮相连续。

睫毛、睑板腺及睫腺等来源于体表外胚层,其发生方式与皮肤中的毛发及腺体的生成相同,皆于第4月时开始形成。眼睑中的肌肉(提睑肌等)和结缔组织形成的睑板均来源于眼睑中的间充质组织。

12 泪腺的发生

泪腺为分泌泪液的腺体。初时,胚胎第8周,为由结膜囊上皮向周围间充质芽生的5~8条实心的细胞索,位于上眼睑之外角。以后细胞索进一步分支、延伸、分化为具有分泌小管及输出管道的腺体。泪腺分泌的泪液可经结膜囊沿鼻泪管流至鼻腔。鼻泪管为早期外侧鼻突与上颌突之间的沟道,以后形成为连通眼与鼻的小管。3月时,鼻泪管伸向上、下眼睑与泪腺形成过程中的实心细胞索相连; 第5月时,分化形成一些空心的泪小管和腺泡,最后汇合成一条自泪小管至鼻泪管的泪囊,形成连续性管道的管泡腺。

13 眼畸形

在眼发生的复杂过程中,可因发育障碍、顺序紊乱或发育期受致畸因子影响而出现不同类型的异常。先天性畸形多半与遗传因素或宫内感染有关,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3.1 眼部缺损

最常见的为虹膜缺损、眼睑缺损或二者兼有。典型的虹膜缺损是虹膜下部缺口,并可延伸至睫状体和视网膜,或是脉络裂(视裂)未闭合。

13.2 瞳孔膜残留

这是覆盖于晶状体前方而在胎儿后期没有退化消失或消失不完全所形成的先天性眼病。全部残留少见,多半是吸收不完全而留下少量细丝状结缔组织而影响视力。

13.3 玻璃体动脉残留

这是正常情况下玻璃体动脉远段不退化而在其进入眼球处或晶状体后方残留的现象。有时残留段可形成一小囊。

13.4 先天性白内障

是胚胎发育期中晶状体不透明(血管层不退化)、失去透明或以后变成混浊、灰白色的现象。形成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孕妇如在胚胎晶状体期感染风疹,亦可导致产生先天性白内障。

13.5 先天性青光眼

是眼球房水的导流结构异常致眼内压升高、眼球膨大的现象。成因是巩膜环状静脉窦发育异常或缺失,可引致视网膜损伤而失明。基因突变或孕妇妊娠早期感染风疹是产生这种畸形的主要原因。

13.6 先天性视网膜剥离

这是视杯内层(视网膜层)和外层(色素层)未完全合并或合并后继发性剥离的现象,往往与其他的畸形伴随发生。

13.7 眼球白化症

由于网膜色素层没有色素形成而引起,此病极少见。

13.8 无晶状体畸形

是胚胎发生时视杯没有诱导晶状体的形成,或已形成的晶状体泡退化而引致的畸形。罕见,往往与其他畸形同时出现。

13.9 独眼畸形

这是二眼全部或部分并合成一个单眼的现象,往往与其他头、脑部畸形同时出现。有时在独眼上有一个管状鼻,其成因可能与神经板颅侧或头部正中线上的结构发育异常有关。

13.10 无眼和小眼畸形

眼睛简介

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间质性角膜炎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角膜基质炎的病因 8 发病机制 9 角膜基质炎的临床表现 9.1 一般临床征象 9.2 角膜的病变 9.3 特异性征象 9.3.1 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9.3.2 结核杆菌性角膜基质炎 9.3.3 麻风性角膜基质炎 9.3.4 其他 10 角膜基质炎的并发症 11 实验室检查 12 辅助检查 13 角膜基质炎的诊断 13.1 急性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13.2 结核性角膜基质炎的病因诊断 13.3 麻风性角膜基质炎的病因学诊断 14 角膜基质炎的治疗 14.1 按病因分类 14.1.1 梅毒性角膜基质炎 14.1.2 结核性角膜基质炎 14.1.3 麻风性角膜基质炎 14.2 按治疗方法分类 14.2.1 药物 14.2.2 眼部治疗 14.2.3 畏光强烈可戴深色眼镜 14.2.4 角膜移植 15 预后 16 相关药品 17 相关检查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角膜基质炎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角膜基质炎 已经自动替换为 间质性角膜炎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间质性角膜炎或角膜间质炎(interstitial keratitis),也称为非溃疡性角膜炎(nonulcerative keratitis),三者是同义词,意指在角膜基质层的非溃疡性和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角膜炎性细胞渗出、浸润,并常伴有深层血管化,角膜上皮和浅基质层一般不受影响。虽然本病远不如角膜溃疡性炎症多见,但也是损害视力的常见原因。间质性角膜炎的病因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史、眼部及全身检查。

间质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被公认为是宿主对感染原的免疫反应,而不是病原活动感染的直接结果,该病属于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以胎传性梅毒感染引起的间质性角膜炎最为典型,经常波及双眼,主要发生于少年,目前国内已极罕见。结核、风湿、麻风等疾病亦可波及眼部而发生间质性角膜炎。患眼有怕光、流泪、眼痛、异物感和视力减退等症状。眼睑常处于痉挛状态,难以自行睁开。角膜混浊一般从边缘部开始,逐渐向角膜中央扩展;炎症 *** 时,角膜因肿胀而变得很厚,但从不出现溃疡。

间质性角膜炎可并发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耳聋等。

治疗间质性角膜炎需针对病因,全身给予抗梅毒或抗结核治疗。伴有虹膜睫状体炎,需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散瞳;点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角膜炎症及症状,但要持续使用,防止症状反复。患者畏光强烈,可戴深色眼镜。角膜移植用于角膜瘢痕形成造成视力障碍者。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2 疾病名称

间质性角膜炎

3 英文名称

interstitial keratitis

4 间质性角膜炎的别名

nonulcerative keratitis;非溃疡性角膜炎;角膜基质炎;角膜间质炎;实质性角膜炎

5 分类

眼科 > 角膜病 > 免疫性角膜疾病

6 ICD号

H18.8

7 间质性角膜炎的病因

间质性角膜炎可能与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有关。梅毒螺旋体、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常见的病因,带状疱疹、麻风、腮腺炎等也可引起间质性角膜炎。虽然致病微生物可以直接侵犯角膜基质,但大多数角膜病变是与感染原所致的免疫反应性炎症有关,即与血循环抗体与抗原在角膜基质内发生的剧烈免疫反应相关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致病因子,这种螺旋体呈蜗牛状,直径小于0.2?m,长度5~10?m。体外培养困难,只能在实验动物体内培养。根据不同的感染途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梅毒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直接接种于新生儿,后天性梅毒来源于活动性下疳的黏膜接触感染。

结核杆菌是间质性角膜炎不太常见的病因,结核蛋白是细胞壁的成分,为免疫反应提供了抗原 *** 物质。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同是一种耐酸杆菌。在美国,麻风病非常罕见,而我国近年来多数省份已很少见。

8 发病机制

间质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被公认为是宿主对感染原的免疫反应,而不是病原活动感染的直接结果,该病属于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9 间质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 9.1 一般临床征象

间质性角膜炎通常眼部有疼痛、流泪及畏光,伴有水样分泌物和眼睑痉挛。视力轻度到重度下降,睫状充血等。

9.2 角膜的病变

取决于间质性角膜炎所处的阶段及持续时间。一般说来,上皮完整但常常处于水肿状态。早期可有弥漫性的或扇形的、周边程度较低的基质浸润,内皮层伴有或不伴有KP。随着基质层炎症反应的加重,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加剧,常呈毛玻璃样外观。前房反应也可加重,患者的症状也加剧。新生血管常侵入基质层内。

根据其严重程度,整个病变可能局限于角膜周边部,也可能向中央发展波及整个角膜。如果在几周甚至数月之后不进行治疗,基质的炎症和血管化将达到高峰,然后消退,逐渐的血管闭塞,角膜形成永久性瘢痕。

9.3 特异性征象 9.3.1 (1)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

可分为3期:

①浸润期。

②血管新生期。

③退行期。

活动性梅毒性基质炎第1个显著的征象是轻微的基质层水肿,少量的内皮层KP。严重的疼痛、清亮透明的分泌物以及畏光等,预示著炎症浸润的开始。

典型的基质层炎症常常从周边开始,在上方呈扇形分布。稀疏的、灰白色的基质层浸润扩大并融合。在此期出现上皮层水肿及小水疱形成。这个过程可能局限在角膜的某一部分,或整个角膜变混浊,呈典型的毛玻璃样外观。在新生血管期,浸润变得更加浓密,血管从周边部侵入深基质层。血管内生和炎症可能局限在周边部呈扇形,或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后向中央发展侵犯整个角膜,呈红 *** 调,称为Hutchinson橙红斑。

一旦整个角膜血管化,病程可能已达到顶峰,预示进入吸收期。1~2年后,如果不治疗,炎症开始消退,周边部开始变透明。角膜内血管闭塞、角膜瘢痕持续存在。内皮细胞层和后弹力层可能有持续性的皱褶、疣状赘生物、角膜后玻璃状的嵴状物以及可延续进入前房的纤维束。通常这种现象只在病变静止期才能看到。

间质性角膜炎是先天型梅毒最常见的迟发表现,多在青少年时期5~20岁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初期为单侧,数周数月后常累及双侧角膜,75%以上病人在一年之内第二只眼开始发病,大约9%的病人有炎症复发。起病时可有眼痛、流泪、畏光等 *** 症状,视力明显下降。角膜基质深层有浓密的细胞侵润,多从周边向中央扩展,病变角膜增厚、后弹力层皱褶,外观呈毛玻璃状。常伴虹膜睫状体炎。炎症持续数周或数月后,新生血管长入,在角膜板层间呈红色毛刷状。炎症消退后,水肿消失,少数间质性角膜炎患者遗留厚薄不同的瘢痕,萎缩的血管在基质内表现为灰白色纤细丝状物,称为幻影血管。先天性梅毒除间质性角膜炎外,还常合并Hutchison齿、马鞍鼻、口角皲裂、马刀胫骨等先天性梅毒体征。另外通过梅毒血清学检查可得到确诊。此外,先天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常同时还有先天性梅毒其他典型的特征,即Hutchison齿及重听(或耳聋)连同间质性角膜炎,称为Hutchinson三联征。

后天性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临床少见,多单眼受累,炎症反应比先天型梅毒引起者要轻,病灶较局限,常侵犯角膜某一象限,伴有前葡萄膜炎。

9.3.2 (2)结核杆菌性间质性角膜炎

结核杆菌很少并发间质性角膜炎,然而,应该排除这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多单眼发病,侵犯部分角膜。这种基质角膜炎趋向于周边部,并且常呈扇形分布及伴有扇形角巩膜炎。不像梅毒性角膜炎,这种角膜炎的炎症影响前中基质层,浓密的浸润占主导地位,有时呈现灰**结节状、脓肿样浸润,有分枝新生血管侵入。血管化通常限于前基质层;然而,血管管径通常较大,且呈弯曲状。病程迁延缓慢,可反复发作,残余的角膜瘢痕较厚,原因是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了比较严重的角膜细胞坏死。

9.3.3 (3)麻风性间质性角膜炎

麻风以多种方式累及角膜,因脑神经功能失调或眼睑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角膜暴露。表层无血管性的角膜炎是麻风具有特征性的损害,通常从颞上象限开始。开始小而分散的上皮下混浊或前基质层混浊,以后融合变成弥散性的前基质层混浊。最后血管侵入,向角膜混浊区延伸,形成特征性的麻风血管翳。

9.3.4 (4)其他

可见于Cogan综合征(眩晕、耳鸣、听力丧失和间质性角膜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腮腺炎、风疹、莱姆病、性病淋巴肉芽肿、蟠尾丝虫病等。各有独特表现。

10 间质性角膜炎的并发症

间质性角膜炎可并发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耳聋等。

11 实验室检查

主要针对梅毒及结核等进行的实验检查,如梅毒血液学检查的补体结合试验、沉淀试验以及结核菌毒试验等。

12 辅助检查

角膜光镜检查显示,在角膜基质层内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淋巴细胞浸润。同时可对于麻风患者进行皮肤结节的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13 间质性角膜炎的诊断 13.1 急性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

急性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是先天性梅毒的晚期表现之一。大多数发生于5~20岁,但也可以早到出生时,晚至50岁。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眼部征象包括“胡椒盐”状的脉络膜视网膜炎或视神经萎缩等,同时伴有其他先天性梅毒的晚期症状,均提示本病的存在。一些其他的晚期梅毒表现,包括Hutchinson牙齿和骨骼的畸形、第Ⅷ对脑神经受累导致耳聋、精神发育迟缓及行为异常等。

性病史、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心血管受累,加上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后天性梅毒。

梅毒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如Wasserman试验)和沉淀试验(如Kahn试验)等。这些试验对于各期梅毒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以及发现隐性梅毒均有重要意义。

13.2 结核性间质性角膜炎的病因诊断

结核性间质性角膜炎的病因诊断取决于眼部所见、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以及全身性结核感染的病史。

13.3 麻风性间质性角膜炎的病因学诊断

眼科医师难以做出初诊,要依据皮肤科医师的协助。面部有典型的“狮样面容”,眼睑皮肤增厚,秃睫,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的晚期征象,可形成兔眼和睑外翻。角膜神经可发生节段性的增粗,形成“串珠”状。虹膜表面可以出现小砂石状的乳白色结节,在睑裂处角巩膜缘的巩膜侧有**胶样结节以及角膜颞侧浅层血管翳等可确定诊断。

14 间质性角膜炎的治疗 14.1 按病因分类 14.1.1 (1)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

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是全身梅毒病症的局部表现,应从全身进行驱梅治疗。WHO已提出了全身驱梅治疗的原则。

局部使用0.1%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1次,炎症消退后减量,但应继续维持滴眼数周后逐渐减量停药,以防复发。还可用1%环孢素A眼水滴眼,4次/d。为预防葡萄膜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应使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散瞳。通过早期适当的治疗,85%以上的病人视力恢复或提高。对于角膜炎症消退后遗留的瘢痕,视力低于0.1者,可考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这种手术的成功率较高,约90%以上的患者术后有明显的视力改善。

14.1.2 (2)结核性间质性角膜炎

治疗结核性间质性角膜炎,首先应用全身抗结核治疗。同时,眼部治疗基本同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

14.1.3 (3)麻风性间质性角膜炎

WHO已制定了治疗麻风的标准。因为这种病原体生长极其缓慢,病人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终身的治疗。角膜病变的治疗基本同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并非总是治疗该病的适应证,特别是对于严重的眼睑畸形、面神经麻痹或干眼症的病人应慎重考虑。

14.2 按治疗方法分类 14.2.1 (1)药物

针对间质性角膜炎的病因全身给予抗梅毒或抗结核治疗。

14.2.2 (2)眼部治疗

伴有虹膜睫状体炎,需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散瞳;点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角膜炎症及症状,但要持续使用,防止症状反复。

14.2.3 (3)畏光强烈可戴深色眼镜 14.2.4 (4)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用于角膜瘢痕形成造成视力障碍者。

15 预后

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16 相关药品

地塞米松、环孢素、阿托品

17 相关检查

中国黄眼珠的人是什么血统?

眼睛是 人体外在最脆弱的部分,分为

眼球壁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眼内腔和内容物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视神经、视路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眼附属器

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按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三部分。由结膜形成的囊状间隙称为结膜囊。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中国黄眼珠的人是汉族血统。眼睛的颜色一般是指眼珠中虹膜的颜色,人类眼睛的颜色有,棕色和深棕色、棕**、淡褐色、灰色、蓝色、绿色、浅紫色、琥珀色等。

但没有黑色眼睛,淡褐色等一般在西亚等地,绿色以北欧为主,灰色常见于非洲,黄棕褐色一般是亚洲人种,紫色少见。

眼睛简介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又称为纤维层膜层。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收信息的最前哨入口。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能透射光线为透明状晶片。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到12mm,垂直径约10.5到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50到0.57m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

关于“视觉器官的发生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梦容]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643.html

(19)
梦容的头像梦容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梦容的头像
    梦容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梦容”

  • 梦容
    梦容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视觉器官的发生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视觉器官的发生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目录 1...

  • 梦容
    用户072010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视觉器官的发生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