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邦是怎样的

网上有关“历史上刘邦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刘邦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物简介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或前247—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楚辞家。他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修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刘邦年表

公元前256年前247 刘邦诞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当时属楚国,今江苏丰县)。

公元前209年10月 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主要领袖之一。

公元前208年 刘邦受楚怀王之命西征灭秦

公元前208年 刘邦击败秦郡守

公元前207 刘邦蓝田之战消灭秦都城主力军队

公元前207年12月 刘邦首先入关推翻暴秦,约法三章稳定局势。

公元前206年 刘邦受封为汉王。

公元前206年 刘邦平定三秦

公元前205年 彭城之战受挫

公元前203年 刘邦成皋之战以少胜多,击灭楚大司马曹咎和塞王司马欣

公元前203年 荥阳突围

公元前202年 鸿沟议和

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战击败项羽,灭楚国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 先后灭魏、灭赵、灭韩、灭燕、灭齐

公元前202年 平定南方

公元前202年 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建立汉朝。

公元前201年 下诏,休养生息,治理天下

公元前201年 平定临江王叛乱

公元前201年 平定燕王臧涂叛乱

公元前200年 平定韩王信叛乱

公元前200年 白登之围

公元前200年 制定礼仪

公元前199年 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198年 处理赵国相谋反

公元前197年 平定赵国陈烯叛乱

公元前196年 封赵佗为南越王,巩固南方统一局面

公元前196年 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

公元前195年 作大风歌

公元前195年 作鸿鹄歌

公元前195年 下求贤诏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刘邦驾崩,终年62岁或53岁,葬于陕西长陵,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

刘邦贡献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刘邦之最:

毛泽东评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汤恩比评论: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凯撒开创的罗马帝国旋即而亡,而刘邦却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大汉文明。.........未来统一世界者应该是具有刘邦思想的人物。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豁达大度的皇帝。

刘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所创立的汉朝统一长达400余年,刘邦作为汉唐盛世之一的大汉盛世的肇基者,其伟大历史功绩为后世所称颂与敬仰。

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经过他的开创以及其后世子孙皇帝的进一步开拓发展,汉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族名,汉人成为中国人的代称,汉语成为中国语言的代称,汉字成为中国文字的代称、汉学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代称。

刘邦是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和汉文化的保护者。作为楚国人,刘邦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大融合,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汉文化,也拓展了多元的中华文明。刘邦消除分裂纷争状态、结束横征暴敛的历史,由统一到马下治理而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从而保护了汉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

他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从而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

他结束了从周朝东迁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不止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局面,从而开创了一个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低税率时代。

他结束了秦朝摧残文化打压言论的暴政,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和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

他一统中华,从而开创了具有400多年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也成为整个民族的代称,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汉唐盛世也成为中华名族发展史上最骄傲的时代。

他由平民登上帝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布衣将相”的局面,结束了“血统贵贱论”,打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成为激励着平凡的人特别是下层人积极奋斗从而不断走向成功的光辉典范。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皇帝,他统一中国,通过消灭异姓王、迁徙六国强族到都城周边加以控制,彻底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他制定休养生息政策,结束了自公元前771年以来周朝东迁后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

刘邦的简介

一、乐府与乐府诗

(一)、乐府的内涵

乐府的内涵大体有二。一是官府名。主管音乐。“乐”指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内涵。秦与汉初就有了这一机构。汉初惠帝时(前194~前188)已有乐府令。武帝时,扩大了乐府的建制与职能。西汉末哀帝登基(前6),下诏“罢乐府官”(《汉书·礼乐志》),至此汉代再无乐府建制。二是诗体名。初指乐府官府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都统称为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二)、乐府的演变

中国历来以“礼乐之邦”而著称于世,周代就有了乐师。但“乐府”一词见于实物,是1977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一只错金甬钟,钟柄上刻有秦篆“乐府”二字;见于传世文献之中,则始于《汉书》。这说明,汉乐府之名是沿袭秦制而来。

西汉惠帝到哀帝,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机关有乐府与太乐,其行政长官分别是乐府令与太乐令,又分别隶属于少府与奉常。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的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如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17章、高祖的《大风歌》。太乐主管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

汉初,注重的是太乐,乐府的规模不大,形同虚设。到武帝时,扩大了乐府的建制和职能。《汉书·礼乐志》说: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农历上旬的辛日)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汉书·艺文志》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立乐府”中的“立”有重建、扩充之义,“乐府”之名与设置并非始于武帝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由汉初的一令一丞,改为一令三丞。这时乐府的任务主要有二:一是协律作歌。将文人创作的歌功颂德的诗篇制成曲谱、配上音乐,或制作新的辞曲、歌舞,训练乐工进行表演,为统治者点缀升平、朝会宴饮、庆典祭祀、纵情声色等提供服务。二是采集民歌。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丰富乐府的乐章,同时也通过搜集民歌“观风俗,知薄厚”而了解民情。另据《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成帝时,乐府的人员多达800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100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时期。哀帝“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罢乐府官”,“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罢,可领属太乐。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卫之声,皆可罢”。西汉乐府诗大量散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黄门鼓吹之名西汉时就有,它与乐府有密切的关系。如西汉人景武既为黄门名倡,又是乐府的音监。到东汉,黄门鼓吹署为天子宴乐群臣提供歌诗,实际起到了西汉乐府的作用。东汉的乐府诗也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并由此得以保存的。

魏晋六朝时,人们把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 “歌诗”的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由音乐机关名变为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说:“六朝人也把文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作品,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立《乐府》,都是将乐府视为一种新的诗体。但人们审视乐府的着眼点还是在音乐上。

唐代,乐府则撇开了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并掀起了新乐府运动。元结的《系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等,都不入乐。于是,乐府又一变而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有人单从入乐出发,也称词、曲为乐府,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的乐府的精神实质。

总之,乐府原是官府(署)名,后来演变为一种诗体名。它包括乐府民歌与文人乐府诗两部分。

(三)、乐府诗的类型

《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28家,314篇,基本都是乐府诗。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首、《铙歌》18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其他乐府诗都作于东汉。(其中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今存两汉乐府民歌大约有四十余首。)

辑录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沈约的《宋书·乐志》,而后有南朝陈时徐陵的《玉台新咏》、隋代王僧虔的《伎录》、智匠的《古今乐录》,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宋代郑樵的《通志·乐略》等。但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还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辑录了从不尽可靠的陶唐氏之作到五代的歌谣与乐府,共计100卷,又将自汉到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

1、郊庙歌辞。帝王祭祀天地、神祗(zhī)、祖先所用的乐章。多为祝颂赞美之语。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

2、燕射歌辞。统治者宴会时所用的乐章。

3、鼓吹曲辞。主要指用鼓、铙、箫、笳等乐器合奏的军乐。是武帝吸收的北狄西戎等民族的新声。如《铙歌》。

4、横吹曲辞。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武帝时从西域传入,协律都尉李延年更造新曲28解(乐曲一章称一解)。

5、相和歌辞。是美妙的民间歌谣。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有“丝竹更相和”与“人声相和”两意。

6、清商曲辞。声调比较清越,故名。源出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琴调)。

7、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雅舞为郊庙、朝飨所用舞乐,杂舞为宴会所用舞乐。最初多起于民间,后来传入宫廷。

8、琴曲歌辞。与古琴曲调相配合的乐歌。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乐府诗集》所收琴曲歌辞,上起唐虞,下迄隋唐,多为后世伪作,尤其题为上古所作诸篇更不可信。

9、杂曲歌辞。《乐府诗集》说:“《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所怀,或言征战行役之所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

10、近代曲辞。乐府自唐以后演变为一般的诗词而衰歇,唐、宋人所指乐府中的《近代曲》,实即隋、唐间的《杂曲》。《乐府诗集》说:“《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间,故谓之《近代曲》也。”后人或主张于乐府分类中删去《近代曲》一类,并入《杂曲》。

11、杂歌谣辞。为徒歌、谣、谶、谚语。

12、新乐府辞。是唐代的新歌,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歌谣辞”中,尤以“相和歌辞”为多。

(四)、乐府诗生成的基因

乐府诗的生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是历史与现实共同打造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对诗歌的重视由来已久,作诗、献诗、采诗已成传统。汉乐府诗之前,就有了《诗经》、《楚辞》的繁盛景象。诗歌体制的变革与流行乐曲的格调有密切关系。汉乐府诗当初都是由乐府中的相关人员配乐,甚至配舞进行演唱的。乐府诗在体制上不同于《诗经》,也有别于《楚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演唱时所配的乐调不同。《诗经》的基本样式是四言体,《楚辞》的代表样式是《离骚》体,即通常每句为六言或七言,七言句的最后一个字又往往是语气词。四、六、七言,通过增减或间隔,就可以变为三、五言等句。汉高祖刘邦是楚人,喜爱楚声,他的《大风歌》就是用楚声演唱的。楚声演唱骚体诗,符合楚人的习尚与情趣,但也可以演唱其他句式的诗体。汉高祖唱给戚夫人的《鸿鹄歌》是四言诗,用的就是楚地的曲调。其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17章中的第七、八、九章全是三言诗,第六章是三、七言的杂言诗:“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武帝时的《郊祀歌》19首,四言诗有9首,其余或三言、或杂言,又以三、七言相杂为多。汉乐府用楚声演唱歌诗,又不拘于骚体的六、七之言,这是对楚声的变革。

乐府诗生成的关键,当然还在统治者的爱好与积极倡导。不管他们是出于协律作歌以供娱乐,还是采集民歌以观民情,客观上都促进了乐府诗的发展,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活力,搭建了新的平台。在就最高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的主持下,其嫔妃、臣子、文学侍从以能作乐府诗为荣耀。乐府诗又因其体制的新颖与灵活,为时人所喜闻乐道。

乐府诗曲调的来源有多个渠道。其一,来自中土民间各地的乐曲。如“相和歌辞”、“舞曲歌辞”。尤其是当时流行的五言歌谣。如惠帝时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成帝时长安流传的《尹赏歌》、《邪径败良田》已是标准的五言诗。其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如“鼓吹曲辞”、“ 横吹曲辞”。其三,来自文学侍从的创造。如李延年身为协律都尉,就精于音乐,能歌善舞,并能自造新声乐曲。《汉书·佞幸列传》说:“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给事狗监中。”“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 李延年为此深得武帝的宠幸。为了固宠,李延年就通过平阳公主把貌美而善歌舞的妹妹引荐给了武帝,并唱一诗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乐府诗的生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诞生的又一靓礼的奇葩,它既对《诗经》、《楚辞》有扬弃,又引起了文人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仿作,对文人诗,尤其是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汉代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班固虽然没有把西汉乐府诗全部记录在《汉书》中,但他描绘了当时乐府诗创作与采集的盛况,并对西汉乐府歌诗的总体特征作了精辟的评论:“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这是西汉乐府歌诗的精髓与灵魂。班固的这一评论虽是对西汉乐府歌诗而发,但同样适用于东汉乐府歌诗。班固所谓的“事”具有广义性,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所谓的“哀乐”也具有广义性,几乎包括社会群体中的各种感情。大体而言,汉代乐府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挣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 平民百姓生活的这种悲惨景象,在乐府诗中有更为形象的反映。

有写义公遭劫而被勒索的。如《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即“义公”平白无辜被人绑架劫持,并被勒索“钱百万”、“两走马”,无奈之下只得让人带话给家人把小黄牛凑钱来赎人。诗虽然没有明言劫持者,只说“不知何人”,但“义公”既是被劫持到“高堂”(府衙),且追逼的又是“吏”,可见劫持者必与府衙是串通一气的。本篇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官吏贪暴,压榨良民,甚至用绑架劫持的手段残害人民。

有写孤儿为奴而受到虐待的。如《孤儿行》。《孤儿行》(又名《孤生子行》、《放歌行》)写一个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这首诗开言就说:“孤儿生(出生),孤子遇生(遭遇不幸的生活处境),命独当苦。”这个孤儿于“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出生在一个富有家庭,度过了一段欢乐的好时光。但父母死后,他的命运转变了,成为兄嫂的私奴。兄嫂为了独吞家产,不念骨肉亲情,不是让孤儿外出经商,就是命他在家办饭、视马、汲水、养蚕、收瓜,而对他的冷暖却漠不关心。他是: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手为错(què,皴裂),足下无菲(草鞋)。怆怆(chuàng,伤悲,一作急走有节)履霜,中有蒺藜;拔断蒺藜肠月(脚胫骨后肉,月,即“肉”字)怆欲悲。……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在这种当牛做马的生活环境中,孤儿因为“兄与嫂严”而“不敢自言苦”,唯有暗中“泪下如雨”。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绝望的悲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好象是暴露了家庭内部的矛盾,控诉了宗法制的弊害,反映了一般的社会问题,其实它透视出了当时地主兼富商的剥削者的贪婪残忍的本性,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处境和怨恨情绪。

有写贫病交困而难以生存的。《妇病行》描述的就是一个平民家庭贫病交困的惨状: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dáchī)行当折摇(折夭),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就)乞求与(替)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孩子将又像妈妈一样死去,还是丢开不说了)”

这首诗叙述了妻死儿幼、丈夫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悲惨情况,深沉的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另如《艳歌行》写“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受尽屈辱,终年劳作,却衣不蔽体,深深地感到“远行不如归”。

有写不甘贫穷而铤而走险的。有剥削与压迫,就有挣扎与抗争。武帝时,民间就发生过暴动。新莽末有绿林、赤眉大起义。东汉末更有黄巾大起义。《东门行》叙述的就是一个城市平民不甘忍受剥削与压迫,不得不铤而走险,进行抗争的故事: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顾架上无悬衣。把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吃粥)。上用(为了)仓浪天(苍天,青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duō)!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时时脱落)难久居(这苦日子难以长久呆下去)。”

这个平民家庭的生活面临绝境,男主人不听“儿母”天道、人情的劝告,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首诗通过家庭生活境况的交代和女主人公安于贫困的劝阻的烘托,揭示了男主人公反抗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道出了平民百姓共有的心声。

(二)、士卒役人的控诉与呼叫

汉代自武帝起,长期对外用兵。不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最终受害的都是人民。汉乐府诗中的一些篇章揭示了战争中士兵伤亡惨重的景象。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在桥上盖房),何以南?何以北?(怎能南来北往通行)禾黍不获君(参战士卒,一说指君主)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怀念战死者)良臣(对战死者的美称),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诗。前11句通过乞乌招魂写战争的惨烈,后9句通过追问叹咏赞阵亡的将士。全诗充满了悲壮的气氛,描绘了战争给人民的生命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有力地控诉了穷兵黩武者的罪恶。

汉代的兵役制度,据当时官方的规定是: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五十免兵役。但统治者穷兵黩武长期对外,这一制度却很难落实。《十五从军征》就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写一个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是满含血泪的控诉。在外服役65年的老兵,于80岁上“始得归”,而他归来所见到的是亲人尽死、家庭破败的悲惨景象。全诗以五言的句式,通过对话、行动与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末二句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老兵的遭际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战争与徭役,带给离乡背井的参与者本人的,不仅是生命的残害,也有精神的伤害。他们思家念亲,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汉代乐府诗中的怀乡曲有些就是因此而发。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是远征“胡地”之人的自诉。离家愈久愈远,对家的悬念就愈强烈,“愁”、“忧”、“思”的情愫就愈深沉。《悲歌》中说“欲归家无人”,所以只能“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东光》中亦有“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之句。这些都是发自心底的怨愤的呼叫。

(三)、男女两性的哀怨与情仇

男女两性的哀怨与情仇,是历来倍受人们青睐的创作题材。汉代自武帝后,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的束缚日益加强。专为女性设置而用以维护男权的一些清规戒律,如“三从”、“四德”、“七去”等,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从”,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又称“四行”,指德、言、容、功;“七去”,又称“七弃”、“七出”,指无子、*泆[yì,放恣,放纵]、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女性们有敢于跨越雷池、冲破束缚,不理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求婚恋自由、两情相悦者,当然,也不乏怨女、弃妇的悲诉与抗议。婚恋题材的作品在汉代乐府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的不少诗作堪称精品。这些作品大多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主人公往往是女性,表达感情也往往直率坦露、大胆泼辣。

有写相亲相爱而矢志不移的。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不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位痴情女的自誓之词。她先是指天发誓,愿与意中人相亲相爱,永远使亲爱之情不断绝衰减。这与《诗经·王风·大车》中的“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是同一个曲调。而后从侧面假设列举五种千载难逢、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表白自己对爱情矢志不移的决心,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发生,而五种同时出现就更没有可能。这位痴情女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已经不是什么海枯石烂所能比,她的爱火情欲已是火山爆发、江河决堤而不可遏止。此诗堪称情歌中神品。唐代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所列六事与此诗相似,二者可视为姊妹篇。

有写一种相思而两地哀愁的。如《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醒来)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在床上反复相思难眠,或指丈夫行踪不定)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无叶能感到风吹,海水无冰能感到天寒。这是比兴之法,喻夫妻久别,口虽不言而知相思之苦)。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装信的木函,一底一盖,鱼形)。呼儿烹(打开)鲤鱼,中有尺素书(古无纸,书信写于一尺一寸的木版或绢帛上,故有“尺书”之称)。长跪(直腰而跪,表示恭敬)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忆。

这是一首五言乐府诗,又名《饮马行》。萧统《文选》题为“乐府古辞”(无名氏之作),徐陵《玉台新咏》题为蔡邕作,《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一首民歌。李善《文选注》说:“言征戍之客至长城下窟泉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此诗没涉及“长城下窟泉饮其马”事,当为以原曲调填写的歌辞。东汉征役与游宦都很盛。所以,诗中的提到的远行者,有可能是征夫、役人,也有可能是游宦的文士。此诗以思妇的口吻叙事抒情。前半写“思”,后半写“书”,通篇写“相忆”。诗中用第一人称,以物拖事带情,紧扣春思、夜思、秋思,运用比兴、连珠等手法,将主人公深切真挚、哀婉缠绵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写恋情受挫而由爱到恨的。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wèi)君?双珠玳瑁(dàimào,动物名,龟类,壳光滑有文采,可作装饰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折碎)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叹息声)!秋风肃肃(风声)晨风飔(晨风,鸟名,即雉鸟,常于早晨鸣叫以求偶。飔,sī,为“思”之讹。意即鸟求偶失败而悲鸣),东方须臾高知之(东方高,东方发白,天色渐明)。

女主人公思念远在大海南的情人,准备了珍贵的礼品,想送给对方,而当听说对方有二心时,折碎、烧毁了礼品,并“当风扬其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她爱得炽热是真,恨得痛切也是真,她的抉择既痛苦又果断。

有写无辜被弃而留恋旧情的。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gé,旁门,小门)去。”“新人工织缣(jiān,**绢,价值较贱),故人工织素(白色绢,价值较贵)。织缣日一匹(长四丈,宽二尺四寸),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本篇《乐府诗集》未收,《玉台新咏》作“古诗”,《太平御览》引作“古乐府”。这是一篇弃妇与故夫在途中偶然相遇时的问答之词,通篇问答成章,当为乐府古辞。弃妇勤劳、能干、柔顺,但还是被遗弃了,这种美的毁灭,说明当时妇女在婚姻问题方面的悲惨遭遇和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位弃妇被弃的原因与此诗创作的意图,历来有争议:一说是由于故夫的喜新厌旧,暴露并谴责了故夫喜新厌旧,而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若如此,新人的命运也定不会比故人好);另一说是由于弃妇的无子,弃妇与故人都留恋旧情,故夫还隐约地透露了被迫离异的哀怨心理,暴露并谴责了宗法制的迫害。

有写遭到遗弃而毅然决绝的。如《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此二句是说,今日是最后聚会,明晨在沟边分手。)躞蹀(xièdié,小步缓走)御沟上,沟水东西流(以沟水东西分流喻与情人决绝,一说,东西流,即东流,东西为偏义复词,喻爱情一去不返)。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由“竹徙”组成,上下结构,音shīshī,羽毛被濡湿)。(此二句是说,钓竿在摆动,鱼尾如湿羽。古诗常以钓鱼喻男女求偶的行为。)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钱币,古币有形如马刀者,故名)为!

本篇是一首五言诗。《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楚调曲》。《西京杂记》以为是卓文君为司马相如欲另娶茂陵女而作,似属附会。诗中的女子光明纯洁,当她得知对方有二心时,毅然与之“决绝”,并提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此诗与《有所思》是《诗经·卫风·氓》所体现出的婚恋观的后继。

另外,《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写男女两性情感的代表作,也是汉乐府诗的代表作。这两首诗是异曲清唱。(详见第四节)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女性忠贞于婚恋的自由、平等、纯洁、和谐与完美,并为此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在夫权社会条件下,女性常常是受害者与被牺牲的对象。

(四)、权贵势要的骄奢与清廉

汉代统治者的生活极端荒*奢侈。《相逢行》描绘了一个“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的既富且贵的家庭生活状况。这户人家是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堂上置酒、作使名倡,鸳鸯成行、鹤鸣噰噰,两妇织绵,小妇调瑟。富贵与*乐非同一般。《鸡鸣》中说:“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长安有狭邪行》中说:“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一家多人为官,官职不限于侍郎(皇宫中的禁卫官或天子左右的侍从,俸禄四百石,是皇帝的近臣,身份特别),还有二千石的高官显爵,就连“无官职”的“小子”也有官服而且能在京都洛阳为“衣冠仕”(这是卖官鬻爵生出的怪胎。参见《后汉书·桓帝纪》和《灵帝纪》)。权贵势要的骄横,由此可见一斑。以上三首诗,表面看不乏对富贵之家欣赏的情调,其实这是寓讽于颂的一种手法,句句是称颂,句句又是奚落。这三诗对富贵之家气象的展示,在中国文学同类题材的创作上具有示范性。

汉乐府诗中也有对那些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官员进行赞扬的篇章。如《燕门太守行》说王焕:

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具备,料民富贫。……贤哉贤哉,我县王君。

王焕是东汉和帝时的洛阳令,此诗颂扬了他为官的政绩。

(五)、人在旅途的乐生与恶死

生与死是人生大

为什么说汉代的诸侯王权力很大?

刘邦别称:刘季、汉高祖、汉高帝。字号:季。所处时代:两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出生时间:前256年。去世时间:前195年6月1日。主要作品:《大风歌》《鸿鹄歌》。主要成就:亡秦灭楚,建立汉朝。

关于刘邦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刘邦的诗词

《大风歌》、《鸿鹄歌》。

二、为政举措

政治⑴善用人才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⑵定都关中后来,刘邦定都长安是因为一个叫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东周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东周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了表示同意,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⑶地方区划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立即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

⑷法律思想在平定天下后,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⑸分封异姓王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敢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时,曾经对在场的父亲刘太公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无赖,没有赖以生存的赚钱之道,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今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_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袭击留守都城的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⑹强化皇权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太公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又将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新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邑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第二件事是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经济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让士兵复员,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文化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到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198]“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到高祖刘邦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四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另后世众多的人所怀念歌颂。

尊习孔教汉二年刘邦的《重祠诏》云:“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刘邦认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礼。”《礼记·祭法》指出:“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深刻揭示了祭祀活动的本质。祭祀活动本身体现了对逝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具体来讲,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灾、求福、报谢。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刘邦被父老乡亲立为沛公后,就知道“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涂山是夏兴之地,祭祀活动自古有之。汉高祖刘邦过涂山,“命立禹庙以镇涂山”,从此,历代官府和黎民百姓便有了祭祀大禹之所——涂山禹王庙。有庙而发展为有祭祀大禹诞辰的农历六月六涂山禹王庙会。由一年一祭的庙会又发展为一年三祭大禹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禹会诸侯会期)、六月六日(禹诞辰)、九月九日(登高怀古、庆祝丰收)的三次庙会。汉太祖刘邦于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刘邦在回京师长安的路上,专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礼仪祭孔,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君主,开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者掌握政权后,儒学的价值在社会的变革中得以充分体现。据《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相传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出围,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长安上林苑(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

民族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三、评价

诸项第一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历代评价郦食其:“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魏豹:“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_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陆贾:“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皇帝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司马迁:“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合从讨伐,轶於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班固:“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荀悦:“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非雄俊之才、宽明之略、历数所授、神_所相、安能致功如此。”曹植:“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自身亡徒。招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寡善人之美称,鲜君子之风采。惑秦宫而不出,窘项座而不起。计失乎郦生,忿过乎韩信。太公是诰,于孝违矣。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鸩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祸乱?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又其枭将尽荩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勋而遗元功也。不然斯不免当世之妄。”曹_:“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自开关以来,其兴立功勋,未有若汉祖之易也。夫伐深根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理势然也。”刘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石勒:“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司马贞:“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_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苏辙:“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何去非:“汉太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范浚:“夫以高祖权略智数,揽英豪而驱御之,盖真王霸才,虽羽百辈不敌也。”朱元璋:“惟汉太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毛泽东:“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约瑟.汤恩比:“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四、成功原因

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这是因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究其原因,历代的学者各有评述,意见不尽一致。学者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一、对待生命认识不同。二、政治天分与政治主张不同。三、战略、策略不同。四用人态度不同。

汉代的诸侯王权力是非常大的。

① 汉代诸侯王是有封地。

② 诸侯王在国内可以自认官员,除了丞相由中央指派之外,其他官员自己说了算,这就意味着可以独揽大权,把丞相架空。

③国内的税收都是自己的,除了过年的时候上点贡之外,其他都是诸侯王自己的。

④军队,诸侯王国内的军队有诸侯王统领,而且军队不受大汉中央朝廷的调遣。

⑤门客死士,诸侯王钱多了,人也可以养。梁孝王曾经就用死士去刺杀朝中几个发对自己的大臣。

七王之乱后,汉朝的声威大振,但诸侯国的权利基本上没变,只是其中最强大的几个诸侯国或被削或被分,但因为平乱的功臣中也有其他诸侯王的出力,所以诸侯王的权力没受什么影响。汉朝诸侯王其实是到汉武帝时期,首先是分,把原有的诸侯国继续分,分到不能与中央对抗为止,接着是撤,随便找几个罪名,把一堆诸侯王削藩,增加中央直属土地,增加税收。

再就是收缴诸侯王的军权,让诸侯国的军队直接听命于诸侯国的丞相,诸侯王真正成为了摆设。但诸侯国里面的税收仍然有一部分是属于诸侯王的。

关于“历史上刘邦是怎样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1096.html

(23)
访客的头像访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客的头像
    访客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 访客
    访客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刘邦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刘邦是怎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人物简介汉高祖...

  • 访客
    用户072210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历史上刘邦是怎样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