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散文】孟良崮情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散文】孟良崮情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孟良 崮,山东中南部沂蒙山区一座石质小山,位于蒙阴、沂南两县之间。
一个地方出名有不同的因由,孟良崮出名缘于一场战役,它是主战场,在它的地盘上演了一场重要战役。
那场战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全歼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国民党整编74师。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74师师长、国民党反动派张灵甫,被当场击毙”。
这是曾经的语文教课书上的结论。
那场战役,共歼灭 国民党 军32680人,其中俘敌19680人,毙敌13000人。解放军牺牲约2043人、负伤约9300人,其它减员约846人,合计12189人 。
这是我在战役纪念馆内看到的数字。
后来,这场战役被命名为孟良崮战役,孟良崮也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再后来,在孟良崮主峰上树起了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 ,山下建起了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现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那天我们一行五人,在当地一位朋友陪同下,参观了纪念馆,并登上了那座山。
在纪念馆,导游**绘声绘色地讲当年的惨死战况,我听得有些心不在焉。
一是因为当了几十年兵,这著名战役的梗概已了知;二是随着岁月的推进,人们对一些事件在粗数结果时,越来越觉得过程倒没有那么重要了。
随行的妻子、战友的妻子及女儿,倒是兴趣得很。
也难怪,对于如此的场景,只是让她们听着也觉得惊奇。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去了孟良崮山。
那一仗是1947年打的。打了三天三夜,张灵甫是被击毙的。
张灵甫被击毙后,战斗就结束了。那些外围真救或是佯装救援的国民党弟兄们便各自撤退了。
据说有拚了命想救张灵甫的,但更多的是那些嫉妒张灵甫的佯救者。
生死关头考验真情,可是张灵甫却没有机会再一个一个地筛选真假了。
60多年风雨过后,已冲淡了当年的血雨腥风,那曾经的一片高高低低的山头与沟壑,如今大多已蒙上了绿色。
虽已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但上山的路上,绿荫尚不足以遮阳。天气闷热,背着没有多少可照之处的相机,满身是汗,使心情更透出一种沉郁和烦躁。
一路向上走,无声无息。
行至张灵甫殒命处,停下脚步,对于任何一个游人来讲,这应该是必须驻足的一个地点。我也不例外。
此处如今已成为遗迹,这个当年张灵甫的指挥所,因岁月太久而已破败坍塌成为洞口。
不,连洞口也不是,只剩下一条缝隙。
或许这是历史故意的沉淀,想把这个地点沉淀着慢慢地埋藏起来。
埋藏不等于消失,但至少因了这种埋藏,会给人的目光一些淡忘,少了一些刺眼的血腥。
关于张灵甫之死,至今仍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张灵甫负隅顽抗,被率先冲上山来的解放军战士当场击毙。
第二种是,国民党带到台湾去的说法是,张灵甫率指挥部里的军官集体自杀成仁。
第三种说法是:张灵甫想要自杀,但未及举枪,我军将士已冲入洞内将其等悉数生俘,后一名基层指挥员因把一腔怒火化作几颗不理智的子弹,射进了这位一代名将的后脑。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不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死法。
张灵甫之死,肯定有而且只有唯一的一个真相。
真相,有时需要论证,有时需要猜测,有时则需要掩藏。
听朋友说,张灵甫的后人曾来到这里。不用说,我也难猜测到当时他们的心情。
“击毙张灵甫之地”不仅刺眼,而且刺心。
但面对历史,后人不管如何地悲苦,毕竟见到了先人魂落之处。此时在他们心里多的应该是祭奠,而不是怨仇。
听说,在张灵甫指挥部外的悬崖下,16日的下午,拼死攻击的解放军,曾经留下厚达7层的尸体。
之前,我一直认为,张灵甫应是一介武将。这次看介绍才知道,张其实是正宗的儒将,其人身材高大且容貌英俊,曾就读于 北京大学历史系 ,后投笔从戎入黄埔。
文北大,武黄埔,文武均是当时最高学历,且善书法,著有多本军事书籍及文章,张在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的国军将领中也可算是难得的才子。
如此才子,纠纠赴死,使我对这位抗日名将又有了另一番感想。
走下孟良崮,回想曾经的惨烈,发生在不同阵营的同胞之间,心中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不免自生叹息。
除了惆怅叹息,我还能做什么呢?
我忽然想起谁说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的一句话:真正的人类英雄是站在一个角落里呼唤和平的人。
我们需要民族英雄,我们也需要人类英雄。
孟良崮战役真相
1947年,国民政府因全面进攻失利,被迫改变策略,将兵力集中起来,对陕北和山东地区进行重点进攻,陆续派遣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合计45万人。国民政府以第74师、第5军、整编第11师等主力部队为骨干,改编成三个机动性很强的兵团,对革命组织发动突击。上级领导得知国民政府的动态后,立刻采取针对性措施。双方在孟良崮地区相遇,发生了一次极其惨烈的战斗。
当时74师的领导是张灵甫,他曾带领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打败了很多凶狠残忍的日寇,对抗战的胜利,有一定的历史贡献。 抗战结束后,张灵甫本应该留守南京,担负防卫工作。可他却为了多立一些战功,带着部队上了战场。张灵甫手下的部队,配备了非常精良的装备,火力极其强悍。为了尽快获得胜利,他带着74师孤军深入,企图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战争的胜利。革命组织的粟裕将军,没有放过这次难得的战机,他指挥几个主力纵队,将74师包围起来。张灵甫为了彻底扭转战局,决定兵行险招,用74师为诱饵,吸引革命组织的华野主力部队,让其他国军从侧面包抄。用两面夹击的方式,彻底打败华野主力军。
国民政府最高领导得知张灵甫的战略意图后,立刻派人对华野主力部队进行包围。在这个紧要关头,国军方面因为内部问题,在调兵遣将时,产生了矛盾和纠纷。 期间只有一部分军队,前去增援张灵甫等人,其他的部队全部止步不前,眼睁睁地看着74师全军覆没。国军高层知道大局已定,派遣飞机给74师投递军用物资,希望他们能够全力突围。结果74师因为损失惨重,没能逃出生天。
这就是传说中的孟良崮战役,它到底有多惨烈?战斗结束后尸横遍野,当地百姓两年都不敢上山。
张灵甫的抗日战绩有哪些?孟良崮战役国共两党各投入多少兵力?
孟良崮战役真相
孟良崮战役的真相: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加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据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野战军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实施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孟良崮战役真相:解放战争最孤注一掷的豪赌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粟华东野战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野战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野战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野战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孟良崮战役真相:解放战争最孤注一掷的豪赌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野战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自杀?)。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张军长“被拉一把是指望不上的.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张灵甫抗日战绩: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鄂西会战等。
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队派出的总兵力大约有45万人,***军队总兵力27万人。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代表国民党一方,在这场十分重要且可以扭转国民党被动地位的战役中,蒋介石选择了张灵甫是因为他指挥作战能力强。在抗日战争中,张灵甫参与了淞沪会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所带领的部队都给与日军沉重的打击。他在抗日战争中已经学到了更为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蒋介石对他的指挥能力十分认同。
因为张灵甫的过于自信,导致他带领的74师被***军队包围了,蒋介石便想各种办法来解救这支精英部队,经过激烈的争夺,黄崖山被***占领了,而且张灵甫在最后也顽强反抗,拒绝投降,从而被一位班长用枪杀死了。
孟良崮战役双方兵力在人员上也有较大的差距,***正式军队的人数比国民党军队人数少将近一半。兵力如此悬殊,结果应该是国民党军队取得胜利,可是结果还是逆转了,即便国民党兵力很强,可是孟良崮战役的地方主要是山地,国民党的精尖武器大部分都没有派上用场。
关于“【散文】孟良崮情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157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散文】孟良崮情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散文】孟良崮情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孟良 崮,山东...
文章不错《【散文】孟良崮情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