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颁奖词
因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华人获大奖先河;为人师表,桃李满门,鼓舞了一代有志青年献身振兴中华的科技事业;宏扬中华发展民族文化始终不殆,为中国知识分子之楷模。
扩展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被《物理教师》期刊列为物理学史上最顶尖的18位物理学家之一。
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2017年2月,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已把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杨振宁一生的资料哦,快。
杨振宁是谁?为什么要放弃外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杨振宁相关信息,欢迎查看!
杨振宁是谁?杨振宁,男,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埃德华?泰勒(英语:Edward_Teller)。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英语:C. N. Yang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在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1980年 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作。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为什么要放弃外籍21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热议。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通过清华大学联系到了杨振宁和姚期智。
杨振宁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他说,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说,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他说,今天,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姚期智表示:?我于2004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教职,回归祖国,在清华大学投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划时代壮举。多年来,得以培养我们的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杨振宁曾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姚期智于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成为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男,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是最早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中华民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名是李政道)。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振宁 - 简介
杨振宁,男,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埃德华·泰勒(英语:Edward_Teller)。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英语:C. N. Yang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在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1980年 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作。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25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本文概览:杨振宁的颁奖词因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华人获大奖先河;为人师表,桃李满门,鼓舞了一代有志青年献身振兴中华的科技事业;宏扬中华发展民族文化始终不殆,为中...
文章不错《杨振宁的颁奖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