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过程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基本论断,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此作出了全面阐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制定和执行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仍然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依据。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者就提出对外开放是“加强而不是削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自由贸易秩序,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观点。例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成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重要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断丰富发展。

百度百科-经济建设

人民网-人民日报:我国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40年

简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

历程: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至鸦片战争消失,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甲午战争后——民国成立前)

进一步发展概况时间:“一战”期间(或1912——1919年左右)短暂的春天,

抗战前夕短暂发展,面临萎缩1937--1945,

新的春天1949--1956,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资本主义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具体介绍:

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新现象,如果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刻。

从产生的时间看:欧洲是十四、十五世纪,中国是明朝后期,欧洲稍早,但大体一致。从产生的地区看;欧洲是地中海沿岸,中国是江南苏州等地,都是经济相对发达、商品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都处于机器大工业产生之前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可见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种世界现象。

但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很缓慢,并且其发展进程在鸦片战争后中断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兴衰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

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先是以隐户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两种人物构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自魏、晋、唐以国家名义推行的均田制。

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历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对国家地籍册上的每一亩土地的最后处分权和户籍册上的每一个人口的直接课税权。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

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

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小农经济历史意义

农村耕地产权属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这种耕地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小农经济的急速破产。特别是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时,小农经济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成本进入城市成为可能。

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出现了世所罕见的“春运潮”,但却没有发生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贫民窟现象。每年都有许多因各种原因从打工大军中退出的农民,农村是他们退守的根据地,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质保障。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汇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s59.cn/hs/2791.html

(8)
访客的头像访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客的头像
    访客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汇盛号的签约作者“访客”

  • 访客
    访客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

  • 访客
    用户080602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过程》内容很有帮助